实现全面现代化,一直是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全面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之一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应当“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进程中,公民教育与制度变革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因为公民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在,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世界,谁抓住了公民教育,谁就抓住了现代文明的立足点和制高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说到底就是人性与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公民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确保人性尊严和社会正义在这场竞赛中笑到最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公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公民意识的时代性与本土化
赋权富民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新媒介情境下的意识形态构建
安徽怀宁县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是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德育原理》编写项目第一首席专家。
截至2017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20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德育美学观》(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教师伦理学专题》(2000、2010)、《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2012)、《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为幸福而教》(2015)等10部,以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2003、2009)、诗集《落槐花——微信体·乙未诗画》(2016)。主编、合著有《公民教育引论》(2011)、《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16)》(2016)、《学校德育诊断案例研究》(2012)、《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2012)、《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要览》(2013)、《中外德育思想流派》(2015)、Educating"Good" Citizen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15、《教师专业伦理的基础与实践》(2016)、《培育好公民——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2016)等。其中《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美学观》、《公民教育引论》等著作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学术奖励。
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劳动教育、教师伦理、青少年文化和学校德育诊断。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共青团中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全文转载;出版专著《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框架、流程与实务》《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策略》《绿色教育师德修养——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合著十余部,参编教材近十部。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Educ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IOE),并担任该校兼职讲师,教授本科生课程“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itizenship and PSHEE”, “Education,Values and Society”, 硕士生课程“UCL Global Citizenship Programme”。同时担任UCL-IOE“教育与民主公民身份国际研究中心”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民教育与德育、媒介素养教育、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