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涂成林

  • 机构: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智库
  • 简介:

    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兼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广州市政府第三、四、五届决策咨询专家;获国家特别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州市杰出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政策、国家文化安全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省市政府委托项目60余项。获得教育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和人才奖项20余项,获得多项“优秀皮书奖”和“优秀皮书报告奖”,2017年获“皮书专业化20年致敬人物”称号,2019年获“皮书年会20年致敬人物”称号。

  • 图书
  • 文章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涂成林2017年06月出版
    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俄国、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的确呈现出和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至今仍看不出它们在社会结构、制度安排和文化层面上与西方世界有何本质的共同之处,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来进行阐释和说明。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和争论,不仅关系到对这一理论本身的评价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话语阐释和中国史观的理论建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社会思想,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及其社会主义实践的嬗变,这三方面所形成的中国“合题”,就是我们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视角,也是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2)
    张其学 涂成林 主编 ; 贺忠 谭苑芳 副主编 2022年08月出版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2)》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编写。本书由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文化消费篇、文化遗产篇、文旅融合篇、专题研究篇七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发展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2021年,广州统筹推进疫情精准防控与城市文化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出新出彩方案八大工程,全面深化城市全域文明创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文艺精品创作与展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市场恢复发展、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文明广州”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效。展望2022年,广州将可能出现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质量与效率再度提升、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网红打卡地标等新态势,但疫情和全球通胀危机将对文化消费市场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面对严峻形势和广州国际文化影响力偏弱问题,建议广州更加广泛激发商业与民间力量,以国际社会较易接受的方式更加高效地传播广州城市文化魅力;多管齐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用超常规手段稳定和促进文化消费。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
    陆志强 屈哨兵 主编 ; 贺忠 涂成林 副主编 2017年06月出版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由广州大学、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编,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书由总报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遗产、文化环境、专题研究六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指出:2016年广州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产业新格局;培养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重视文物保护和传承,文物保护工作有新进展;增强对外宣传,扩大广州文化的影响力;节庆会展活动精彩纷呈,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展望2017年,广州市将以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为契机,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受到重视,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融合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迎来新机遇,服务效能提高成为新趋势,文化管理体制亟待改革。2017年广州应加强和改进对外对内宣传工作,助力办好《财富》全球论坛;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借助新媒体优势,提高文化内容生产能力;加强青少年对广州文化的认知,促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
    徐俊忠 陆志强 顾涧清 主编 ; 刘炬培 张其学 涂成林 副主编 2015年07月出版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编,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区域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专题研究等五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报告指出:2014年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文化惠民落到实处;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文化产业获得发展;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形成法规完善、资金保障、全民参与等全方位的保护态势;借助“一带一路”的全国发展战略,广州市开展了以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为重点的工作,带动了广州市海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展望2015年,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广州应加大对广府文化的培育力度,以彰显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应配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点推动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广州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以促进广州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8)
    陆志强 屈哨兵 主编 ; 贺忠 涂成林 副主编 2018年07月出版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8)》由广州大学、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编,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专题研究等六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展望2018年,广州市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建构更平等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应对国家机构改革的任务部署,广州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将拉开序幕。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广州将在文化内容生产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1)
    张其学 涂成林 主编 ; 贺忠 谭苑芳 丁旭光 副主编 2021年10月出版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1)》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编,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文化发展篇、文旅融合篇、专题调研篇六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2020年,广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城市文化发展,创新思维积极消除疫情防控给文化服务、文化消费、文化旅游、企业生产流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文艺战“疫”、稳定产业发展、激活消费市场、促进非遗活化利用、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成效,实现了“十三五”广州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圆满收官。展望2021年,随着文化生产、服务与消费逐渐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广州文化旅游、文化消费有望得到恢复性增长,“线上+线下”国际交流模式、会展模式将更加成熟。与数字、网络相关联的文化新业态在产业中占比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场景应用将更加广泛普及,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将成为加速推动广州文化走出去的新力量。但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带来的投诉激增、安全风险等新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加强相关领域的建章立制与监管创新。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9)
    陆志强 张其学 主编 ; 贺忠 涂成林 副主编 2019年10月出版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9)》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编,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文化产业篇、文化事业篇、文化遗产篇、文化旅游篇、精神文明篇、专题研究篇等七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发展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2018年,广州市凭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劲东风,以建设文化强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文明广州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区域间、城乡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偏低,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与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展望2019年,广州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文明广州建设等方面将取得新进展。2019年,广州市要继续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开发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加大对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缩小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打造广州的文化新亮点。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首先探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论源流,接着探讨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理论的创立,最后分析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转向”与东方社会理论的深化。
  •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机制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机制,无论是马克思对前人研究东方社会的理论成果的继承,还是从社会发展阶段论转向东方社会特殊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都是贯穿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这里,我们有必要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核心,考察和审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机制,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
    2017年06月 出版
    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思想谱系中,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卡夫丁峡谷”是两个独特的词汇。前一个概念虽经150多年的论争,仍旧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哥德巴赫猜想”之一,而后一个概念则因为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成为东方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更因为马克思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转变体现了他晚年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重大转型,意味着他的这一理论逐渐进入成熟形态与实践形态。因此,马克思晚期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转型,不仅彰显出马克思理论探索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彰显出他的理论对于现实革命实践的巨大张力,对探索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演变和现实价值仍具有重大意义。
  •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和演变,首先介绍了作为东方社会特殊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接着分析了从异化理论到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后介绍了马克思晚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深化。
  •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辩证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辩证,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完整表述,主要见之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仅阐明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而且厘清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相互区别。
  •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次生形态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次生形态,首先介绍了广义和狭义的解释,接着分析了三种次生形态,分别是印度的殖民化,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及俄国的村社制度。
  •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论争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内容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论争,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接着介绍了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
  •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实质,可以被概括为世界历史视野中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关注这一问题的现实重要性在于,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及东方社会理论的讨论和争论,不仅关系到对这一理论本身的评价,而且关系到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 “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在西方世界,魏特夫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东方问题专家,魏特夫一直以“治水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自居。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他把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改换成“治水社会”,通过分析“治水社会”的特征推导出“东方专制主义”的结论,进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倒退”,并认定俄国与中国等国的社会革命就是一种“亚细亚复辟”。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2017年06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本文力图在深究马克思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发展道路的原初文本的基础上,辨析和审视当下对其东方发展理论的种种曲解,从而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给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