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1年08月
出版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本书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学理上的论证,从概念内涵、现实诉求、价值取向、遵循规律、实施路径、方法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不同内容的阐述,务求做到客观全面、翔实多样、有理有据,以期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形成个体良好心理略尽薄力;也更进一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品格和人本内涵,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真实地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
2021年08月
出版
心理疏导是多学科关注的概念,在实践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疏导有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决定了心理疏导在保持原有概念和含义的基础上,还需要依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属性和本质,把握心理疏导的内涵。这有助于防止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单纯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这容易导致实际工作中的政治泛化和思想唯上,不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防止过分心理化的取向,要看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和运用心理疏导,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展开。因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运用心理疏导,就必须明晰和确立核心概念的内涵,使其既能够保证心理疏导运用的科学性和效果,也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和根本旨归。本文从心理疏导出发,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阐释的基础上,力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特殊内涵与显著特征。
-
2021年08月
出版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全方位、多层次、深远性的,其中既有新旧体制的相遇,也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还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这在让人们感受多样化新鲜事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困惑和烦扰。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使人们的心理污染如同环境污染一样,变得日益严重和恶化。社会成员所接收的众多负面心理刺激,不仅阻碍了心理自净机制的发挥,更堵塞了积极刺激的摄入和吸收,增加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帮助人们疏通心理阻塞,正确引导心理方向,既关系个体的健康幸福和社会的整体和谐,更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心理疏导通过隐显结合、情通意达的方式,疏通人们的内在困惑,引导人们在健康状态的基础上丰富生命意义,追寻生活的多种可能,依托良好心理和阳光心态构筑人的充盈精神生活和美满幸福。心理疏导这一积极特质和显著功能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和运用心理疏导的现实诉求,既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体心理平衡健康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
2021年08月
出版
心理疏导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形式也多样,而且不同领域的心理疏导在研究的具体指向和基本旨归上也存在差异。这既是由学科传统和解决问题的特性所导致,也是当前学科分化、细化的一种表现。研究思路和问题倾向的不同,使得同一个概念在实践中呈现不同的形式、特点和内容。在特定的学科范围内,为了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需要根据学科属性确定特定概念的理论取向,即倾向于以何种态度、立场来确证该概念在本书中的特殊性,倾向于选择哪个方面、部分、要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倾向于以何种方式、手段来达成研究的目标。学科属性的差异,使得各领域中的心理疏导也呈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医学和心理学以个人取向为主展开,具体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以集体取向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则是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统一,根据这一主导要求衍生出其他价值取向。对价值取向的论证与阐述,主要是为了从学理上对这一研究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以积极有效的作用适应于实践。
-
2021年08月
出版
规律历来是各个学科领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对某一事物内部的深层次联系、结构、状态、组成要素进行详尽的把握与了解,找出该事物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从而以这种规律性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毛泽东同志也反复提及遵循规律和研究规律在做好各类事情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71712136可见,把握事物内部规律和遵循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心理疏导中,也会形成一定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实现心理疏导的实践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规律探究,需要将心理疏导的一般实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结合起来。既要遵循心理疏导的一般规律,也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去开展疏导,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为要求,实现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目标。因而,本文在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意欲对这一领域所要遵循的规律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论证,以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这一内容的关注和探讨。
-
2021年08月
出版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性和社会性色彩较为浓厚的实用性学科,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方式不当,会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狭隘的反感态度。一方面是人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轻易不找某个个体,而如果突然找某人谈话谈心,就会怀疑这个人的思想不正确、政治不坚定、心理不健康、行为不合群,进而会对这个人投以另类的异样眼光,因此人们总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野和社会定位,使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服务的,个人的微观性问题并不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重视,也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这两个因素使人们可能不会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心理疏导,那么即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疏通引导策略如何灵活、如何人性化、如何具有艺术性,都无法达到有效的效果。因为没有工作和作用的对象,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也难以开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静坐等候,等着教育对象主动前来接受教育和引导,而是要善于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在多种途径中开展心理疏导。扩大心理疏导的实施范围、实现路径多样化,注意在不同的条件和情况下实施心理疏导,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微观心理的重视和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的信心,以此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显著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疏导体系,结合不同情境和各类因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多种实现途径的探索和践行研究,体现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覆盖和重要功能。
-
2021年08月
出版
方法带有中介性、可操作性及工具性的特点,但方法的本质内涵是以达成活动目的为核心,因而在各种问题情境中要提出正确合理的方法,既需要注重方法的一般要求,又要符合问题解决的特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方法,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实施方法为基础,也要从心理疏导的特点和要求入手,以实现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著作用。在实践中,各种活动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发挥方法的作用,也需要配合相关技术,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增强方法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既要从方法层面具体把握,也需要借鉴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相关技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施。
-
2021年08月
出版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从最初定题到最终定稿,在行文写作过程中,关于这一研究主题的体会也愈加深刻和丰富。首先,这样现实、客观的问题是必须要面对的。心理问题可小可大、可轻可重、可浅可深,其发展和演化的程度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调适,取决于客观的环境因素,但也同样取决于外在的正面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世界图景、现代化的社会趋势、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生活样态、多元化的文化潮流更使得人们愈发难以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健康。人们想要在世俗社会中寻一片心理的宁静,在偌大的都市中找一处心的港湾,但想要却难以实现。个体的心理调适和自控无法奏效,反而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使心理变得更加冲突和糟糕,必然会使得自我发展受阻以及引发社会潜在威胁。因此,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和推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即应该如何去疏导、帮助和引导人们,让人们在保持和谐心理的基础上有效融入社会和参与社会。其次,这样一项微观化、生活化的内容是值得研究的。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人们头脑中总会联想到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说理者和指导者,想到高大上的社会要求和社会使命,好似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是脱轨的。这样的看法当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读和误解,可这样的看法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度反思,本来是以人为核心、为了人之发展的教育工作和引导工作何以异变为机械化的枯燥说理、不讲实际、单调抽象,为何教育者以善意初衷和良苦用心去开展工作,换回的却是人们的不解和排斥。而通过对心理疏导的研究,似乎找到了一种相对合理的解释,即任何以人为对象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心理的因素,人的思想转化和精神提升更要发挥心理的基础作用。只有在心理上的真实关照、彼此相遇和积极共通,才有可能进入对方的心理世界并进行引导和转化。因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是要在关照个体心理诉求、开导个体心理困惑、培育个体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实现为心灵守望、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双重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并不简单意味着疏通和引导个体的心理,而是通过消除心理困惑、塑造健康心理的微观化工作来体现宏观性的要求,这就包含了诸多的理论与方法,是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最后,这样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是需要不断深化的。如果能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保持人们的良好心理,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构筑生活、表现生命,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和事情?本书虽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究,但在这一课题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不断深化和推进。其一是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更深的拓展。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施过程是什么,如何进行各个过程之间的互相衔接和转化;还有如何运用疏导语言的艺术、设置疏导情境的艺术、引入价值引导的艺术等。其二是实践中的调查与分析。注意不同群体的心理变化特点和具体心理状况,具体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施人员有哪些,实施方法有哪些,具体的运作模式是什么,运用效果如何等。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具体状况进行把握,才能更好地提出改进性的策略和建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研究趋势既包括理论研究的纵深性、系统性和多维性,也体现了实践操作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具体性要求。这些研究内容还需要引发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以不断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一主题的研究,笔者自己的心理状况也发生着变化,懵懂不知—焦虑烦躁—纠缠烦扰—平和渐缓—轻松释然,也可以说是自我疏导和自我调适的过程。虽然该研究伴随着本书的定稿将暂时告一段落,但这只是暂时的。还有诸多内容和问题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层追问和考究,从而更好地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价值,实现教育对象“求其放心”“安之若素”“自性整合”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