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孙德明

  • 机构:华侨大学
  • 简介:

    汉族,1964年生,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现任华侨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逸仙艺苑副理事长、福建省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政协特聘画家。任现职以来,曾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数十幅作品发表于各类专业期刊,设计、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已出版著作《产品形态设计》《擎天艺术——福建·台湾水墨画》。

  • 图书
  • 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
    孙德明2015年09月出版
    设计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一种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是文化延续的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从大的文化角度审视设计,站在当代设计文化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探索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自清末以来,每当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国内都会在不自觉间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力度。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这种研究总归是好的,无论对传统文化是留,是弃,是扬,还是贬,都是学术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与探讨。也许是近年来研究的疲倦,或是受社会上浮躁气息的影响,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及当年。本书以一定的深度,力求通过理论与应用两方面分析,加深当代设计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能力。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质需求,更离不开精神需求。千百年来,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经典论述,验证与总结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见解,阐述人类环境中的变与不变,形成了体系化的价值理念。生命的延续需要基因遗传与变异,文化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从古人对器物世界的规划到当代各行各业的设计,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始终是造物的重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一书的撰写中,笔者着重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结合当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阐述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探索两者融合之道。中国当代设计是现代西方设计教育、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国内外商业市场激烈竞争背景下的产物,设计理论不能回归到创造世界、创造文明的本质上,就很难挣脱现实压力下要求设计求新、求异、求奇和求个性的摆布,传统文化与设计就成为侍奉资本的婢女。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品牌文化沦落为计谋、武器、手段,借助文化产业发展快车,打着文化的幌子招摇撞骗,大搞不伦不类的设计,并谓之“传统文化”,受众日渐丢失辨析是非的能力,整个社会被资本带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在这种伦理秩序混乱、价值观念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文化信仰面临危机、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导入、利用和扬弃便显得尤为重要且适逢其时。当代设计要造福于人更要教化人,通过构建和规范符合当代社会环境的秩序,使社会各界各归其位、各安其职、各司其道,迎击科技沙文主义与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横行。而当代设计理论研究多是停留在满足用户需求、探寻市场空位、促进经济发展、降低成本、优化作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层面,似乎传承文化只是口号,人文建设与之无关。设计理论研究应跳出艺术学、工学、经济学的框架,从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角度发掘设计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与价值。本书包括认识论、方法论、设计实例三个部分。认识论是第一章到第四章,方法论是第五章到第六章,设计课题为第七章到第九章,各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时有交叉。由于涉及传统文化方面较多,为使措辞上通俗易懂,许多地方做了简化,点到为止。为避免过于枯燥,书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配合论述。这样,本书不仅有利于设计工作者自学使用,对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设计价值也有一定帮助。目前,设计理论方面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但是还存在很大的研究潜力。首先,传统文化挖掘深度还可以再加深,应从设计创造人类文明的观念出发,重新审视工艺美术史或图案设计史等。传统文化的设计研究并非局限于器物形态之上,大量的传统文学论著中展现出的智慧与精神也应引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秩序的重任下,没有吸收传统优良品质的度己,何来构建新秩序的度人?其次,设计理论往往以设计环境条件的限制为由,不能很好联系实际、指导设计。本书就上述问题以设计的眼光去审视文明发展,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实务中常见问题,努力做到实用。即便如此,本书仍为一本概论,在具体问题上还需后续大量工作。
  • 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再思考
    2015年09月 出版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却在不断边缘化,人们对地域文化逐渐陌生,甚至厌恶。在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产品设计让位于经济利益,“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现状对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问题,包括:过度对物质享受的倡导与追求造成设计在文化底蕴上的缺失;设计流于表面,过多地求新求异求奇,难以向大众提供深层的审美享受;对消费的追捧与高污染设计,导致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等,设计面临新的竞争格局。如何倡导健康生活,如何提升设计作品文化价值,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课题。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行业的各个方面不约而同地开始注重特定文化的定位与表达。现代设计以传统文化为参照,更容易从历史的角度准确地把握核心的设计理念,把握当今人类社会中的本质需求。设计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只有植根于传统,取精去糟,才能紧扣国际环境需求,引领世界未来。
  • 当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5年09月 出版
    当代设计语境中民族话语的“失声”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的走向自我封闭,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当代设计的脱离。当代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一旦割裂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联系,当代设计必将黯然失色。如何在当代设计的交融开放中传承传统文化,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是构建中国当代设计文化特色体系,促使中国当代设计走向世界,进而在世界设计领域独树一帜的重要路径。
  •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展现
    2015年09月 出版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当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保守”“落后”视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一方面是由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我们热衷于享受现代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财富,热衷于追捧潮流、前卫的新奇事物;另一方面是我们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似乎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我们的民族身份正在逐渐消亡……事实上,我们所追捧的很多被看作是“前卫”的当代设计艺术并非完全是反传统的,例如当代装饰艺术、行为艺术、绘画、影像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当代设计艺术中体现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创作,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也是中国当代设计对自身文化的再造活动。
  • 典型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年09月 出版
    放眼历史上著名设计师,无不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获得设计灵感与创意源泉的。他们或是对传统造物思想去粗取精,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造物活动中;或是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去伪存真,挖掘其在所处设计语境下的新内涵;或是对传统建筑文化批判继承,追求自身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贯古通今,兼收并蓄,兼具传统情怀与人文情怀,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本章从典型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入手,探究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体现与传承。
  • 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2015年09月 出版
    设计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在设计上的集中反映。一味追寻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只会令我们越来越失去民族传统,失去设计的根本。综观国内外每一位优秀大师的设计作品,无不是以展现民族风格为目标,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在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不是浮于表面形式的赶时髦,而是要依托于传统文化的特色、精髓与内涵。当然,本章的重点不是陈述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要进行方法论的探索。在当代设计中展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如大融合的设计、元素的组合与变形、传统符号的再设计、传统工艺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借鉴等,这些都值得我们一一探究与分析,但我们认为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才是正确运用传统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
  • 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结合趋势
    2015年09月 出版
    我们处在一个兼具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的设计时代。随着苹果、索尼、IBM等品牌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国外产品。在消费文化、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使用国外产品甚至还成为一种时尚、身份地位的象征。走在大街小巷,你不用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人们手中不是握着苹果手机就是索尼、诺基亚手机,这些舶来物如海浪般席卷了中国的大半个消费市场,导致国内产品一度销售困难。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急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在不加思索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已到了泛滥的地步,这似乎成为新一轮的时尚狂潮,脸谱、祥云、旗袍等传统形式符号随处可见。在此情况下,正确认识与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结合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而来的,是很深层次的东西,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与人们的心里,并不是我们随处可见的表面形式符号。我们要做的是挖掘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美学观念,并将其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构建出一条民族化、时代化、特色化的中国特色的道路。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该结合设计的时代创新精神,做到传统与当代结合、东方与西方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并在融合中创新、开拓,即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传统文化形式与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
  • 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09月 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诸子百家学说、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衣冠服饰及地域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当代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创意源与素材库,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在当代设计中是每一位当代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章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元素,探讨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中国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设计专题研究
    2015年09月 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宗教哲学、经济贸易等诸多领域。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茶与中国的风俗、诗歌、生活,甚至流传的宗教,都产生了融合,影响深刻。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而闽台两地茶产业兴盛,茶文化浓厚,闽台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以闽台茶文化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对包括茶具设计文化在内的当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图鉴
    2015年09月 出版
    伴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当代设计师往往注重中国设计与国际的接轨,而忽视了设计的本土化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总体文化特征,这一特征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总体文化相貌特征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世界各民族文化呈现如此多姿多彩的局面。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融合与包容。中国当代设计作为整个世界设计领域越来越强大的一支力量,应当更清楚地认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紧紧抓住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线不放,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当代设计中来,形成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和理念,以确保在世界文化领域和设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本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讨设计实践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设计,强调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广中国当代设计,在应用中国当代设计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多地发现中国设计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