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诞生150多年来,现代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实现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生产方式全球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实践,迫切需要根据实践发展和理论自身的逻辑进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书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有的唯物辩证方法、科学抽象方法以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再现客观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经济范畴,溯本清源、澄清误读,还原经典著作的本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其次,总结了现代生产方式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动力和微观机制,揭示生产率动态演进的历史趋势,发挥《资本论》的建设之用。再次,在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基于此简要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最后,介绍了现代科技革命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适应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
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问题研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
杨玉华 泉州师范学院学术委员、商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泉州市“桐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博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福建省商务厅政策咨询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经管之家”“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受欢迎著作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金融理论、生产率优势演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高质量发展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其他省级课题6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其中教育部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等6部;先后在《当代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经济评论》《国际贸易问题》《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CSSCI收录28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先后获得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3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