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实”可以作为支配性概念,并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具有特殊内涵。它经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性”思想的扬弃,又经历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变,它与诸多概念譬如“生产”“劳动”“实践”“运动”“过程”“社会”“历史”“人”形成相互关联,在共同阐释中建构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确立了以此为核心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原则:现实的辩证总体性原则、现实的经济本质性原则和现实的劳动实践性原则。马克思的现实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借鉴马克思现实性思想解读中国社会,并运用“马克思的现实方法”切中当今中国社会现实。
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返本开新
李嘉图经济学的哲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1辑 总第18辑)
李昕桐 吉林省吉林市人。德国汉诺威大学经济学硕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近6年共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多篇发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道德与文明》《中国社科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出版著作3部:《震颤的身体》《身体·情境·意蕴》《无聊之在——对无聊的存在论阐释》;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并获得省级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