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曾忽视了一个重要概念——“现实”。“现实”(现实性)是一个常识性概念,我们一直提“现实意义”,但甚少从哲学层面进行反思。笔者认为由于诸多原因,马克思的“现实”思想被遮蔽从而呈现模糊性。对于“现实”的理解容易被实体化,或者被赋予抽象的内涵而具有含糊性。譬如“现实”与“存在”“实存”之间形成交叉、覆盖、包含等理解关系,以及这些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传承和改变等。对“现实”的探讨涉及的人物颇多,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卢格、马克思、克尔凯郭尔等,并且涉及很多概念,包括“运动”“生产”“潜能”“可能性”“偶然性”“必然性”等复杂性论证。此外,“现实”在马克思本人那里也经历了演变,演变过程中的内容实质,内在运作、取向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实”在马克思的文本中与多个词语共同出场,诸如“现实与宗教”“现实与历史”“现实与理想”“现实与哲学”“现实与理论”等,在这些出场中我们是否理解了“现实”的含义?在马克思那里,“现实”是作为一种与“理论”相对的“实际”或者“实践”的理解,还是与“理想”相对的“现存”或者是“实存”的理解?“现实”到底是什么?对“现实”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哪些演变?“现实”术语与其内容的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内容实质及全部理论内容,特别是这种内容的内在运作、取向和意义又到底是什么?马克思最终确立的“现实”是什么?这个“现实”由什么来承载?我们又如何借鉴马克思切中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方法来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那么马克思的现实性思想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