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马克思现实观内涵的双重解析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856.48 KB
报告字数:
20458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的现实观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7.86-110
李昕桐
摘要:
在这一章中,笔者试图通过另一种分析方式——语义学——梳理马克思早期现实性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通过阐释“现实何以可能”综合分析马克思现实思想的内涵和维度。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
马克思现实观
语义学视域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
《马克思的现实观》绪言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现实观形成的逻辑线索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现实观的现实意义——聚焦国家治理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
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两种进路及本书基本构思
新经验主义与工具主义
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价值观的唯物主义转折
文章目录
第一节 语义学视域下马克思的现实观
早期通过对照的方式理解的“现实”
“现实的人”概念的使用
“现实中的个人”概念的使用
第二节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实何以可能
马克思通过“现实”理解“思想”和“自我意识”
现实的主体是人的感性活动
“现实中的个人”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