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现实观的现实意义——聚焦国家治理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大小:
665.39 KB
报告字数:
19217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的现实观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的现实观内涵丰富。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现实性思想的历史原则,即现实是生成、展开的,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是“展开过程表现为必然的东西”;同时借鉴费尔巴哈的“感性”和“现实的人”概念,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认为现实不是投射在实存中的理念,而是感性的实存世界。当然,马克思最终又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借助“活动”原则,将“现实”定位于“感性—活动”和“实践”之中。实践因是人参与的、丰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活动的,而具备了现实的特质,只有真实存在的确定性——“实践”——才能确保主体活动通达现实,或者说人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现实以真实存在的确定性。现实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能自我构建,此定位意义深远。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即是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超越了费尔巴哈“现实的人”中抽象的个体和纯粹的感性客体直观,还超越了早期为了对抗建构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物而以对照方式赋予现实的直观确定的、非反思的、一维的、纯粹否定的非辩证逻辑统一的理解。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从“批判的社会—政治”现实观到“实践”现实观的转变,即按照社会实践逻辑,以经济学视域反思现实:现实是人在经济领域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基本范畴是劳动,现实是关于人的实践的理解,所以可以认为“现实”是一种“劳动—经济—实践”的结构。

关键词:

国家治理马克思现实观历史性维度辩证差异性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内涵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 国家治理的前提:切中中国社会现实
  • 国家治理要把握理论—现实—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 国家治理要运用马克思切中现实的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 在现实的历史境遇中理解国家治理,避免无视历史
  • 坚持现实的实践性品格,使国家治理在创新中加强和完善
  • 在现实总体框架下思考国家治理,克服斩断联系的“事实”
  • 在现实的辩证结构中进行国家治理,抛弃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