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思想从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而来,围绕着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分支展开,致力于“批判”,主要是实践的批判。从对宗教意识的批判开始,关于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源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批判就没有停止过。马克思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与青年黑格尔派有着本质区别,其内在逻辑是人学思想——社会政治实现。现实问题是哲学一直探讨的问题,“现实性”概念内涵丰富,古希腊时期、基督教神学时期、现代自然科学时期的“现实性”概念的价值、意义不断发生演化,对“现实性”不同的哲学定位,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实性”问题因在德国唯心主义阶段成为思想家们关注的问题而广为人知,几乎成为哲学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黑格尔在思辨唯心主义框架下尝试寻找思想的“绝对”根据,在“纯粹的”哲学中提出了思辨的“现实性”概念,这里的“现实”是理性的自我活动的展开过程。“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页。费尔巴哈对此评价道:“思辨哲学的本质无非是上帝的理性和想象的本质。”Feuerbach,Grundstze der Phiosophie der Zukunft. Frankfurt,1967,S.5.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本末倒置进行了批判。正如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所提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6页。。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观的扬弃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现实观。这种现实观是对“现实”的新的理解,来自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思考:“本质与实存的统一”黑格尔:《逻辑学》(下),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177~178页。,“现实事物的表现就是现实事物本身”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95页。,“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300页。。现实是事物的实质作为扬弃自身而发展,是事物本质自我实现的过程。这就是现实性的过程意义、历史性意义。在费尔巴哈看来,现实是感性的、对象性的,人和自然只有在感性对象性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