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生成历程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57页
报告大小:
1.19 MB
报告字数:
41957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逻辑进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澳大利亚学者G.马尔库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含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唯心史观的否定,二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三是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参见〔澳〕马尔库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闵家胤译,《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第15~19页。相应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内含批判、建构、超越三重逻辑。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内在的三重逻辑唯有在这一理论生成的复杂历史进程中才能被合理理解。基于所处社会的大变革特性,尤其是马克思自身曾身处意识形态襁褓的特殊思想背景,那种试图通过找寻马克思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概念所下的明确定义来理解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生成历程的做法不仅可能收效甚微,而且可能曲解马克思的本意。那种认为只有在马克思明确提到意识形态的地方,才蕴含其意识形态思想的观点是偏颇的。如果思想家的思想是清晰可见只等研究者采摘的现成果实,那研究工作无疑太轻松了——只要简单复述思想家对自身思想的表述罢了。但事实上,思想与思想的表述并非纯粹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研究某个人的思想时,虽然应当重视他本人对自己思想的表述,但更应重视他实际上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13页。。关键在于,要在历史的、逻辑的线索中以理论的形态复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1835~1846年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生成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生成的最初形态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的生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襁褓束缚与批判定向、与意识形态决裂的开端及隐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步形成、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正式形成四个阶段。在第四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的存在论批判,此外,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另外两重逻辑即建构逻辑和超越逻辑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出现。批判逻辑、建构逻辑、超越逻辑三重逻辑显现,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正式形成。

关键词:

黑格尔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定向存在论批判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意识形态襁褓束缚与批判定向阶段
  • 康德-费希特哲学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
  • 意识形态襁褓及初步反思
第二节 与意识形态决裂的开端及隐性批判阶段
  • 现实的接触及与意识形态决裂的开端
  • 对黑格尔国家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第三节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步形成阶段
  • 意识形态方法论批判
  •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初步阐释
第四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正式形成阶段:三重逻辑显现
  • 批判逻辑:哲学视域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
  • 建构逻辑:唯物史观视域内对一般意识形态的定位
  • 超越逻辑:“跳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