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确立与发展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55页
报告大小:
1.18 MB
报告字数:
39793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逻辑进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建构逻辑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隐性逻辑,这一逻辑经恩格斯得到初步阐释。此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发展经历了两条路径: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中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列宁前后相继,其中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使用肯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并以成功的革命实践确证意识形态的建构意义,成为明确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建构逻辑的第一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路径中,葛兰西极大地拓展了意识形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意识形态建构领域做出了最多思想贡献。阿尔都塞注意到葛兰西的贡献与不足之处,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将葛兰西的意识形态建构思想加以系统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中,既要肯定列宁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确证与发展,又要充分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丰富思想营养。

关键词:

建构逻辑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隐性逻辑意识形态建构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隐性形态与初步阐释
  • 建构逻辑:至关重要却未受重视的一重逻辑
  • 建构逻辑的萌芽: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建构思想
  • 恩格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初步阐释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接续发展
  • 拉布里奥拉:意识形态的中性意义与功能论述
  • 普列汉诺夫:意识形态建构意义的首次明晰
  • 列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
第三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逻辑的实践潜能
  • 葛兰西:有机意识形态、有机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