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资本循环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兼论资本循环模型的两种建模方法

作者:
裴宏 李瑞钦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大小:
1.27 MB
报告字数:
25670字
所属图书:
政治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3卷 第1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包含经济增长中的双重条件,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前者关注供给而后者关注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本循环模型的两种构建方法,即“容器法”和“要素法”的异同之处;并对传统的资本循环模型进行了扩展,构建了可进行不均衡分析的资本循环框架。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展示了投资需求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资本循环系统的动态复杂性。最后,以资本循环理论为基础,重新检查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剩余价值经济增长模型

作者简介:

裴宏:1983年生,2012年获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新探——兼论部分常见模型中的数理缺陷》《有货币的剩余价值模型:一个资本循环视角及其应用》《效用理论的百年流变、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性》等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数理研究”。

李瑞钦:李瑞钦,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后凯恩斯经济学。

文章目录
·引言
资本循环模型的“容器”建模法
  • (一)容器法的基本思想
  • (二)容器法和要素法在建模上的区别与联系
  • (三)资本循环框架中的传统增长模型
基于资本循环视角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 (一)基本框架
  • (二)数理模型和一个数值算例
资本循环视角下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再思考
  •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增长观
  •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以索洛模型为例
  • (三)经济增长的“凯恩斯”解释
  • (四)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
·结论和未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