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之争”与德国的二战反思

作者:
王丹妮
出版日期:
2020年3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大小:
1.2 MB
报告字数:
18087字
所属图书:
走向欧洲命运共同体之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大屠杀是德国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在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看来,我们正处于一个代际交替的时期,“许多关于大屠杀的鲜活记忆会随着大屠杀见证者的逝去而消失,我们的孩子将会在一个与大屠杀见证者再也没有直接接触的时代生活”。Aleida Assmann,Ute Frevert,Geschichtsvergessenheit-Geschichtsvergessenheit.Vom Umgang mit deutschen Vergangenheiten nach 1945(Stuttgart:Deutsche Verlags-Anstalt,1999),S.503.这里涉及的便是所谓的“交际记忆”(das kommunikative Ged?chtnis)亦译作“交流记忆”。,它多依赖接触式的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具体环境的制约,这种记忆一般局限于约三代人之间即80年左右的传承。Jan Assmann,Das kulturelle Geda?chtnis.Schrift,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uühen Ho-chkulturen(München:Beck,1992),S.48-59.而另一种突破时间和环境制约的记忆形式则是“文化记忆”(das kulturelle Geda?chtnis),它可以通过文字、建筑、艺术和习俗等形式固定下来而得以传承上千年。Jan Assmann,Das kulturelle Geda?chtnis.Schrift,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uühen Ho-chkulturen(München:Beck,1992),S.48-59.因此,随着时代见证者群体的消亡,将其所承载的“交际记忆”转换为“文化记忆”就更加迫切,纪念碑作为记忆媒介的重要性也因此凸显。阿斯曼这样总结纪念碑对于文化记忆建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德国文化记忆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二战反思

作者简介:

王丹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德国史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建立历史背景
“大屠杀纪念碑”之争的各方论点
  • 1.关于是否建立纪念碑的争论
  • 2.关于纪念碑纪念主体的争论
  • 3.关于纪念碑外观的争论
·“柏林大屠杀纪念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