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同时代思想图景中的《哲学的贫困》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年4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837.03 KB
报告字数:
14575字
所属图书:
《哲学的贫困》再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评判《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价值意义理应将其置于同时代的思想图景之中。同斯密、黑格尔和蒲鲁东等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之所以选择上述三人,主要是因为:其一,《哲学的贫困》的思想主旨是以批判蒲鲁东的方式实现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整合,而上述三人在其各自研究领域内的造诣有着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地方——斯密是整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对近代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分析颇具开创性;蒲鲁东则试图整合思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更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直接的批判对象。其二,他们分别历经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体现着不同民族国家的思维方式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思考。马克思创作《哲学的贫困》也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宗旨,力图完成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整合。但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资产阶级社会及其经济生活的理解、社会未来发展图景与实现途径的展望等方面,马克思不仅给出了与上述三位思想家根本不同的答案,而且还深入批判了他们的论点,以彰显他在这一时期所实现的思想变革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哲学蒲鲁东《哲学的贫困》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 (一)斯密:政治经济学从属于道德哲学
  • (二)黑格尔: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合一
  • (三)蒲鲁东:构建“在行动中的形而上学”即社会经济学
  • (四)马克思: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在整合
资产阶级社会及其经济生活的观照
  • (一)斯密: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过程是天然的和道德的
  • (二)黑格尔:资产阶级社会不是真正的伦理上的自由阶段
  • (三)蒲鲁东:清除私有制并保留其他一切制度以实现平等
  • (四)马克思:构筑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社会使现实的个人沦为抽象的个人
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及其实现途径
  • (一)斯密:凭借人类情感的共鸣建立符合人的本性和客观规律的社会公正秩序
  • (二)黑格尔:通过国家这一必然环节实现伦理精神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的统一
  • (三)蒲鲁东:通过普遍建立互助及其组织形式实现整个社会财富构成的比例关系
  • (四)马克思:通过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