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价值意义理应将其置于同时代的思想图景之中。同斯密、黑格尔和蒲鲁东等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之所以选择上述三人,主要是因为:其一,《哲学的贫困》的思想主旨是以批判蒲鲁东的方式实现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整合,而上述三人在其各自研究领域内的造诣有着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地方——斯密是整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对近代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分析颇具开创性;蒲鲁东则试图整合思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更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直接的批判对象。其二,他们分别历经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体现着不同民族国家的思维方式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思考。马克思创作《哲学的贫困》也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宗旨,力图完成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整合。但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资产阶级社会及其经济生活的理解、社会未来发展图景与实现途径的展望等方面,马克思不仅给出了与上述三位思想家根本不同的答案,而且还深入批判了他们的论点,以彰显他在这一时期所实现的思想变革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