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中建构新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典型特质,《哲学的贫困》就是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来公开阐释其“新世界观”的重要著作。有别于过去忽视马克思的批判对象及其思想而“自说自话”的一些研究模式,本书以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将澄清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黄金时代”、总结蒲鲁东的经济哲学观作为理论前提。在叙述方法上,就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论战中涉及的主要议题,诸如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破解所有权的“斯芬克斯之谜”、价值形式的科学性阐释、从社会分工中复归人的自由、破除使用机器对自由个性的束缚、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之辨、共产主义及社会革命的审视、个人与社会历史之关系的把握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交织,呈现马克思对其新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邃思考、系统整合、深刻阐释的过程,并基于此将《哲学的贫困》置于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及其同时代的思想图景中进行重新定位,阐释它的当代实践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著作选读
《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哲学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4辑 总第17辑)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形成史
1989年7月生,河北黄骅人,2005~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共产党巡视理论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论〉导读——从思想论战中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的贫困〉再研究——思想论战与新世界观的呈现》等多部专著,合著3部,参与编著5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和核心报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曾获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18)、首届“贺麟青年哲学奖”二等奖(2017)、第二届“贺麟青年哲学奖”二等奖(2019)、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