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谋心: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宣抚工作”(1937—1945)》绪论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5.18 MB
报告字数:
11200字
所属图书:
谋心: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宣抚工作”(1937—194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将中国传统“内政性”词汇改造成对外战争中的话语资源,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构建战争话语体系的一个特点。“宣抚”一词,中国自隋末就有,“宣抚”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正史记载,乃隋臣裴矩被宇文化及封为河北道宣抚大使:“(宇文)化及僭帝号,以矩为尚书右仆射……为河北道宣抚大使。”参见李延寿撰《北史》卷38《裴矩传》,中华书局,1974,第1393页。本意是指中央官员前往地方,将朝廷方针传达民众,以使民心安定。该词自明清以来已很少使用。然而在战时日本的语境中,“宣抚工作”成为日本军政当局对沦陷区民众采取的“居高临下”的统治策略,具体而言,乃“对于战地因敌人错误领导而狂热,或怯于战祸不知所归的民众,通过传达日军出师的真正精神,恢复并维持治安,使之助力于产业、经济、交通、文化复兴,通过安定民心,使之成为东亚联盟体之一环,确立明朗中国建设的基础”。三田了一『新秩序建設と宣撫工作』改造社、1940、500—501頁。在战争时代,“宣抚”一词被频繁使用,随着日本战败,“宣抚”与“征发”、“治安肃正”等军国主义用语,从日语世界中销声匿迹。

关键词:

中国日本沦陷区“宣抚工作”战争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课题的研究意义
·既有研究成果
·研究思路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