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骈散、汉宋之争与“学者”“文人”的纠葛——学术史视野下北大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渊源

作者:
李帆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1.9 MB
报告字数:
19453字
所属图书:
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全2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它不仅宣告一个新的思想时代的来临,而且对于近代学术、教育的发展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当然广受学界关注,围绕它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总体上研究水准颇佳,达致一个很高的台阶。对于何谓“新文化运动”不同时期和立场的历史人物对“新文化运动”的表述均有不同。近年来学界对于何谓“新文化运动”有不少讨论,如桑兵在《“新文化运动”的缘起》(《澳门理工学报》2015年第4期)、《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等文章中认为,“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江苏省教育会和北京大学三方合力发起的运动,旨在继续鼓动一种社会运动,迎合世界潮流,反对官僚军阀恶政,改造社会文化。北京大学参与共谋的,并非主办《新青年》的那批教授,而是与北京大学没有渊源,名义上代替蔡元培、实际上代表江苏省教育会临时出长北大的蒋梦麟。周月峰在《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既往研究多将“新文化运动”当成内涵和外延皆清晰而固定的名词,其实该词流传之初,既是一种革新运动的主张,又是描述现状的概念,含义言人人殊。其早期含义既不同于五四前偏学理的思想文艺探讨,也区别于稍后实际的社会运动与政治革命,在五四后被时人用于指涉不同的社会改造方案,逐渐流行。本文则仍在传统宽泛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运用“新文化运动”一词,尤其是把“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文化运动何以能够发生、何以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成为引领时代之风潮等宏观问题,以及对于蔡元培主政北大前后的学校格局和巨大变化、北大内外的人际网络与多重纠葛、北大文科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表现及所起的核心作用等具体问题,学界都做过种种探讨,近二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如欧阳哲生《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湖南出版社,1994)、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视点》(《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基本上厘清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解决了不少基础性问题,为相关研究奠定了深厚根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大内部桐城派与章门弟子的关系,由于系新文化运动得以在北大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得一些学者的关注,已有学者从桐城派文人进入京师大学堂及北大任教和淡出的经历、章太炎弟子进入北大后与桐城派发生的纠葛、双方文派之争和文学主张的差异、桐城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种种回应等各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这一问题。如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拙文《刘师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等论著,都对这些方面做过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但对于表层问题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为何章门弟子进入北大必与桐城派起冲突而无调和空间,双方文派之争的背后有什么,实质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其中的“文学革命”为何是在桐城派被逼走的语境下展开,等等,还相对缺乏更为细密的思考。从学界现状考察,若做一些这样的思考,才会在已成高原之地的新文化运动史研究领域,将学术研究推进一步。而要如此,恐需进一步向前追溯,引入学术史视角,梳理学术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的脉络,从清代学术、思想和文学发展的线索中探幽取径,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深入研析,方能获得较为圆满的结果。本文即拟在这方面做些初步工作。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李帆: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文章目录
·北大文科的桐城派与章门弟子
·清代学术之争的延伸和变形:骈散与汉宋
·“学者”“文人”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