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教育体制转型与新式学生群体诞生以来,关于学生如何参与政治进程,如何在国家复兴与社会重建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直是一个言人人殊、众口喧腾的时代议题,在某种程度上亦反映着社会时局的走向与国人心态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社会舆论及大众心态急剧裂变的潮流中,五四运动众所周知,“五四运动”一词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即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群众性反日爱国运动;广义则包含在此前后数年间(对于时段,学界说法不一)的新文化运动。因应本文的论述主题,本文在使用此一概念时取其狭义内涵,望读者识之。是一个公认的重要历史节点,其迸发出来的能量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冲击是相当巨大的。关于此一阶段学生的集体认同与政治态度、救国与读书的选择悖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对应问题、学生运动的时代特征、学生生活世界的变迁等问题都已有学者做过专门论述。相关论述可参阅罗志田《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马建标《学生与国家:五四学生的集体认同及政治转向》,《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刘一皋《“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严海建《现代社会政治变迁中的学生群体——以五四运动为论述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许纪霖《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王汎森《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二十一世纪》2009年6月号;周良书《学生、政党与国家:近代中国发展的特殊逻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周旻《试论“浙一师风潮”中的青年问题》,《云梦学刊》2016年第3期;刘宗灵《参与之道:清末民初舆论规划中的“学生”与“社会”对应关系略论》,《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Li Lincoln,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4-1949,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等等。因此,本文将另辟蹊径,稍微拉长时段,截取以五四为中心前后延展若干年的一个时间段,以报刊媒介承载的社会舆论再结合学生自身认知为主渠道,观察时人是如何建构“学生”与“政治”的对应关系的,是如何在以重整国家为主要诉求的历史大潮中安放“学生”这一群体的。本文论述中所指称的“学生”,作为报刊舆论关涉对象时主要是指中等学校及其以上的在校生,作为列举材料中的发声主体时,也包括一些刚离开校园不久的知识青年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