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五四新文化人家庭观的分歧与限度——《浮生六记》的不同解读

作者:
李长莉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2.16 MB
报告字数:
17578字
所属图书:
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全2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五四时期,新青年们以反传统相号召,高扬个性解放旗帜,批判旧家庭制度,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伦理斥为“吃人的礼教”,掀起了家庭革命浪潮。一时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成为新青年一代的流行口号,宣传这些新观念的各种新书新报、西书译文涌现如潮,直至二三十年代,一直盛行不衰。就在青年们纷纷抛却昔日经籍、争读西学新书的大潮中,却有几本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自传体笔记旧文,也被屡屡翻印,流行一时。如江苏如皋人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明末才子冒襄记述与歌妓董小婉婚恋生活的自传体笔记。,浙江钱塘人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钱塘人蒋坦的《秋灯琐忆》,还有江苏苏州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等,都被反复印行,成为大受青年喜爱的热门书,其中的人物故事也成了新青年们常常谈论、耳熟能详的掌故。这些几百年前民间文人写下的旧籍小文,所记内容均涉及个人的感情生活。在旧时,这类文字既属闺阃生活琐事,复多不合正统礼教,故皆属文坛末流,为士林所不屑。然而,在西学涌入、新说迭出的二三十年代,这些陈年谷屑却被翻了出来,成了与西书新著并列流行的文字,此一现象颇值得玩味。更有甚者,当时一些活跃于文坛、负有时名的文人学者,对这类书也很为注意,或撰文推介,或引入著述,以为论述家庭问题之佐证。足见这些旧时文字在此时已不仅仅是引人好奇的昔人逸事,更成为一种与时代思潮有某种契合的文化符号。那么,这种旧文字何以转变成了新符号?其间意义有何变化?对于新观念的生成有何作用?此事关乎传统与现代观念的连续性问题,其中曲折颇值得深究,惜以往史家对此一现象甚少留意。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李长莉:李长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

文章目录
·引论
·俞平伯:新文学青年的启蒙主义解读
·林语堂:边缘文化人的西方视角解读
·潘光旦:社会学家的优生学方法解读
·结语:三种解读理路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