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之现代转型以注重文学的思想工具和社会效应为显著特征。现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条明显的社会思想功能表达脉络:五四时期文学致力于“启蒙”,三四十年代在抗战背景下注重“救亡”,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塑造合乎社会建设理想的英雄形象,新时期初期用“伤痕文学”疗治社会创伤,直到新时期中期该脉络才逐渐消退。现代文学这一回应宏大时代问题的思想工具,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如洪子诚的“一体化”研究诠释了1950—1970年代文学在政治的规训下的思想工具效用。但是若将现代文学置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考察,则会发现其有着更为复杂的生成动因。在近代经学与政治互生关系崩溃的背景下,经学的终结与让位对现代文学最终走上独立的思想功能表达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这一问题框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今学界对于经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以古代文学为主,一般下限为晚清文学。而对现代文学与经学,尤其对两者在社会思想功能承接关系上的问题尚未有足够认识和应有研究。本文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考察现代文学在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作用,以及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成其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