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从“国家”到“地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中的“战略退却”——对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关系的一种考察

作者:
王续添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大小:
2.03 MB
报告字数:
26923字
所属图书:
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全2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整30年,这是中华民族风云激荡、政治剧变的30年,也是中国现代国家经过初创后的改造、再造到重建的30年。其中的第一个十年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中国政治重新分化和组合的十年,也是由五四运动发轫与提供的各种改造国家方案的设计并存、比较和选择的十年。总体上说,如何打造真民国、建立真共和,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构建什么样的现代国家基本制度尤其是国家结构制度,即建立联邦制暨地方自治制的现代国家同建立单一制暨中央集权制的现代国家,构成了事实上的两大意见分野。大体上,前者体现为五四运动前后有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论争和政争特别是1920年代前半期张张扬扬的联省自治运动,后者则体现为1920年代后半期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即国民革命运动,并以后者取代前者而告结束。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两大历史事件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一般只谈国民革命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承继性,而不谈联省自治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相关性。这就造成一种错觉,即五四运动与联省自治运动在时间上虽有所重合与交替,空间上也具有广泛的地域性,但没有任何干系,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已然被遮蔽和忽略了。究其原因,或许是对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两大历史事件在宏观认知层面上简单化、概念化的结果,也可能是一种囿于“事件史”的研究习惯以及立足于此的“常识”所造成的不自觉的忽视。因为五四运动一般被认为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而联省自治运动往往被定义为是一种改良运动乃至地方割据运动,两者之间如何能有历史的联系呢?而实际上,准确地阐释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因果,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五四运动这一划时代的大事件对现代中国的重大影响和意义,而且对厘清1919年甚至是1912年直至1949年中国政治的演变和走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两大运动的关系问题,个别学者在相关著述中虽略有提及,法国学者谢诺(Jean Chesneaux)在《联省自治运动(1920—1923)》一文中,在梳理联省自治运动的背景时,认为“联治运动同时又自另一源头获注活水——五四运动”,并将地方“五四”期刊上关于改造本省的主张看作五四运动的“战略性撤退”。参见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5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第323—324页。此外,蒋永敬在给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该书大陆版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一书所写的代序即《孙中山与联治》一文中,对五四运动与联省自治运动及其研究略做比较,但未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均未加以专论和详论。鉴于此,本文拟做专门的探讨。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王续添:王续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文章目录
关于论题、概念和边界的阐释
  • (一)关于论题
  • (二)概念界定
  • (三)题域边界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的努力、成效及其局限
  • (一)五四运动对“中央”和整个国家层面改造的努力及成效
  • (二)五四运动对国家改造的局限
从“五四”到“联省”:中国现代国家改造走向地方
  • (一)“五四”知识精英的地方化与地方“五四”社团参与省自治、联省自治运动
  • (二)地方“五四”期刊的涌现及其对省自治、联省自治思潮的传播
  • (三)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的地方民意机关省议会是制定省宪、推行省自治和联省自治运动的主要制度平台与力量
“五四”后何以有“联省”?
  • (一)“五四”与“联省”之间的历史逻辑
  • (二)“五四”与“联省”相衔接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