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中期,刘薰宇就总结五四运动为什么值得纪念,是因为它给了教育界改造的机会。刘薰宇:《“五四”以来的教育》,《教育杂志》第18卷第5期,1926年,第11页。刘薰宇认为五四给教育界的影响有三。第一,五四以后,一方面教育界干涉政治,另一方面政治界利用教育。第二,学校内部的纷扰。因为五四的原动力是新旧的冲突,结果胜利属于新的一面,反动便随之而起,对于旧的一切都有了疑问,由是而发生学校升格问题、男女同学问题、学生自治问题、考试问题等。第三,最显著的就是思想的变化,学生有了“人的觉醒”。为此,在某一时期,大家顿觉知识的恐慌,而求知欲特别旺盛。所以那时期出的书报也极多,内容也极复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无一不谈;劳动问题、妇女问题、宗教问题,无一不讨论;工读互助团固有人组织,而新村运动也有人实行。刘薰宇:《“五四”以来的教育》,《教育杂志》第18卷第5期,1926年,第5页。倘使翻起1920年以前的出版物一看,我们便可知那时思想界的盛况。流风所及,当年刘薰宇任教过的私立春晖中学虽身处浙江上虞驿亭乡下,但却恰恰可佐证刘氏的这一论点。私立春晖中学也是为数不多至今仍在办学的乡村教育之一,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以清谈散文著称的知识分子群体“白马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