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经济特区: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区域实践

作者:
姬超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983.17 KB
报告字数:
16282字
所属图书:
论发展型国家:中国道路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从理论转向实践,进一步分析发展型国家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逻辑和创新之处。作为发展型国家理论的核心工具,偏向性政策既体现在区域发展的优先次序上,也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不同属性的行业之间等多个维度,无论何种类型的偏向性政策,其实施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
关键词:

经济增长经济特区发展型国家区域实践

作者简介:

姬超:深圳大学经济学博士,山西大学政治学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许昌学院教授,广东省南方三农咨询服务中心特聘专家,Routledge学术出版集团匿名评审人。长期致力于经济增长与政府治理的互动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跨学科、跨界研究经验。2017年获得“香江学者计划”资助,与香港城市大学在“一带一路”和香港专业服务领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成果、政策倡议屡获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正面回应;2018年获评河南省委组织部首届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获评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江苏社会科学》等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

文章目录
·偏向性政策与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类型
  • (一)自由贸易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综合性特区
  • (四)自由港
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使命
  • (一)提供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二)吸引外资,解决资本稀缺难题
  • (三)增加出口,融入世界分工体系
  • (四)促进贸易,破除保守主义壁垒
  • (五)政策试验,推动整体制度改革
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争议
  • (一)无视经济规律的过度过快建设
  • (二)偏向性政策产生了负的外部性
  • (三)游离于地方经济之外的“飞地”
  • (四)较难实现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 (五)较难调适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创新
  • (一)经济特区是我国打破制度束缚的策略安排
  • (二)经济特区是中国制度改革道路上规避风险的最优路径
  • (三)通过经济特区有助于将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动态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