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近40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是对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研究,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的研究。因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由闭关自守走向政策开放与制度开放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更是由传统体制的计划、封闭、小农的落后,走向市场、开放、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繁荣的历程。这里所说的中国道路,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所选择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与路径。具体地说,就是在一个已经拥有30年计划经济历史,同时传统意识形态又毋庸置疑地占据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的大国里,在区域及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度中,以创办经济特区的方式作为冲破传统体制为目标的制度变迁的突破口,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完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中国社会在一段时期内全面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逐渐真正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制度昌明的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我以为,相对于“华盛顿共识”,中国道路具有某些由历史、文化和国别性的决定的特点:其一,创建特区,是制度变迁的首要并成功的路径选择;其二,优先发展经济及其首先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是制度变迁别无选择但却十分正确的切入口;其三,“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创造经验,探寻道路,普遍推广,是制度变迁比较稳妥的整体思路与实践逻辑;其四,以开放促改革,是制度变迁进程能够减少意识形态阻力的充满智慧的基本理念;其五,“举国体制”,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效率与巨大动员力的政治资源与力量;其六,不断自我改革的政府,是制度变迁得以持续进行并渐进深入的内在原动力与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