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总论

作者:
陶一桃 鲁志国
出版日期:
2017年2月
报告页数:
58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50797字
所属图书: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近40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是对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研究,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的研究。因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由闭关自守走向政策开放与制度开放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更是由传统体制的计划、封闭、小农的落后,走向市场、开放、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繁荣的历程。

这里所说的中国道路,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所选择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与路径。具体地说,就是在一个已经拥有30年计划经济历史,同时传统意识形态又毋庸置疑地占据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的大国里,在区域及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度中,以创办经济特区的方式作为冲破传统体制为目标的制度变迁的突破口,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完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中国社会在一段时期内全面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逐渐真正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制度昌明的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我以为,相对于“华盛顿共识”,中国道路具有某些由历史、文化和国别性的决定的特点:其一,创建特区,是制度变迁的首要并成功的路径选择;其二,优先发展经济及其首先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是制度变迁别无选择但却十分正确的切入口;其三,“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创造经验,探寻道路,普遍推广,是制度变迁比较稳妥的整体思路与实践逻辑;其四,以开放促改革,是制度变迁进程能够减少意识形态阻力的充满智慧的基本理念;其五,“举国体制”,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效率与巨大动员力的政治资源与力量;其六,不断自我改革的政府,是制度变迁得以持续进行并渐进深入的内在原动力与根本保障。

关键词:

区域经济经济特区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

陶一桃: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鲁志国:浙江舟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西方经济学”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观经济学”主持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广东经济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出版著作有《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中国经济特区史论》《政治经济学》等。科研成果两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文章目录
·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理论问题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 (一)经济特区的产生与中国道路的形成
  • (二)经济特区的成长与发展观念的特征
  • (三)经济特区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
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及经验分享
  • (一)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 (二)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分享
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
  • (一)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的历程
  •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
  • (三)开放战略拓展的意义
  • (四)新老经济特区功能及比较
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 (一)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要求深圳继续秉承“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气概,以排头兵的责任感,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感,很好地完成新时期赋予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 (二)勇当“四个全面”的排头兵,要求我们的政府既要有远见卓识智慧,又要具有担当的精神和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气度。对于转型社会而言,先有勇于改革的政府,才会有坚持改革的社会;先有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先有开明的政府,才配有制度文明的社会
  • (三)勇当“四个全面”的排头兵,要求我们的社会必须把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福祉的普遍提升鲜明地写上社会发展的旗帜上。实现“四个全面”的过程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以人性解放为目的的,人的自由发展过程和社会福利均等化的过程
选择了“前海”,就再造了一个香港
  • (一)借鉴香港体制优势,让国际惯例真正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制度力量
  • (二)继续凭借“先行先试”的政策“特权”,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
  • (三)建立服务型政府,让制度环境成为生产力成长的核心保障
·从特区到自贸区:中国自贸区的特殊使命
·法治政府的定位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