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法治对待道德的态度和方式——当代中国法应该怎样促进道德目标

作者:
孙笑侠
出版日期:
2019年1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大小:
1.21 MB
报告字数:
8737字
所属图书: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法律并非对一切道德问题都有必要给予关怀,都有能力加以调处。法律不必像道德本身的态度那样去关心道德问题,法律也不是以道德本身的方式去维护道德秩序。否则,就等于越俎代庖,法律也就因此失去其自身的优点和功效。这就需要讨论一个(从属于法治理论的)问题,来确立法律促进道德目标的特殊态度和有效方式。而这种特殊态度和有效方式又同“法治”(rule of law)的精神和原理具有源流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传统的道德观念需要继承,但它也面临着资源分配机制的变化所带来的新利益观念的影响。以“重义轻利”为特征的传统道德和以“舍法取义”为特征的传统法律都需要从制度上有所变革。法律该怎样促进道德目标?当代中国法律应该以何种态度和方式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关键词:

中国法律法治道德

作者简介:

孙笑侠:杭州大学法律系教授。

文章目录
·以法律的技术性来确认和吸收道义标准
·以法律的利导性促进道德目标
·“王海现象”分析:利益与道义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
·以法律自身的正当性来促进道德目标
·中国当代法治与道德目标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