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
作者:
孙国华
王梅
出版日期:
2019年1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大小:
1007.07 KB
报告字数:
8348字
所属图书: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1.276-285
李步云
刘海年
李林
刘瀚
摘要: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也算得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之所以常谈,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意义和难度。作为现代社会调整体系中两种重要的调整手段或称调控杠杆,法律与道德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不同决定了它们与一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存在的必要。二者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而实际的关系状况又是如何,以及是否能、怎样才能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在社会调整中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都是需要花工夫仔细去做的题目。这些题目在我们建设以法治为内在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需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抓紧抓好的今天,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辨析,希望对人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方针、处理好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社会调整
作者简介:
孙国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梅: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从道德到法律:论哈贝马斯商谈理论模式的进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治对待道德的态度和方式——当代中国法应该怎样促进道德目标
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
通过法律的道德控制——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与道德相互关系的一个法社会学分析
道德与法律——从“南宁公交立法”说开去
“决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于法有据
法与法律的概念应该严格区分——从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演变看法与法律概念的内涵
论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李肃、潘跃新同志商榷
论法律是促进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从对一种通行观点的分析入手
文章目录
·
基于法的发生和发展的分析:法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联
·
基于法律与道德相比较的特点的分析:法作为社会调整体系中主要杠杆的合用性
·
基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学的分析:人性和人的多样性
·
对与论题有关的几种观念的简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