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世纪50年代~2035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与科学素养

作者:
杜智涛 肖语奇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大小:
1.64 MB
报告字数:
16807字
所属图书: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既与性别、年龄、区域差异、父母教育程度有关,也与互联网使用有着密切关联。互联网的使用程度、使用时间、上网环境、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偏好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也对其科学素养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平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通识教育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位、互联网“浅阅读”与“快餐文化”、网络“信息迷航”等问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多方互动来解决,如家校联动打造科学素养培育环境、优化学校科学教育模式、创新科学传播方式、缩小科学教育基础差距等。

关键词:

未成年人科学素养互联网使用

作者简介:

杜智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肖语奇:肖语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文章目录
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现状与特征
  • (二)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影响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 (三)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影响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平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
  • (二)通识教育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位,制约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培育
  • (三)互联网“浅阅读”影响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
  • (四)网络“信息迷航”成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形成的“干扰项”
对策建议
  • (一)家校联动,打造多管齐下的科学素养培育环境
  • (二)优化科学教育,培育未成年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正确的科学态度
  •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科学传播方式
  • (四)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缩小未成年人科学教育基础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