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作者:
邓翠华 陈墀成
出版日期:
2015年11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大小:
1.08 MB
报告字数:
2563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工业化是对环境污染更严重、对资源消耗更大的生产方式,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工业化的关系。相比于西方后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更复杂、更艰巨。这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过程的特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二是历史使命的特殊。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着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比较起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其实质是必须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实现路径的特殊。不仅仅停留在生态环境领域,而是要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化变革。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工业化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工业化进程

作者简介:

邓翠华: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项目1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学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企业生态责任》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福建省第八届(200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墀成: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生态哲学,出版专著《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华书局,2005)、《筛选、组织与传播——科技创新的信息新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等多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近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厦门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相关课题10多项;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2007年、论文类2009年)等奖项多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出发点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历史使命的特殊性
  •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路径的特殊性
  • 构建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 生态化生产方式
  • 探索中国文明创新路径 全面的生态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