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城市——欧洲模式与全球特色

作者: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报告页数:
159页
报告大小:
1.87 MB
报告字数:
117903字
所属图书: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全3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市”是空间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它与其他形式之间的差别是很难清晰界定的。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而后者又可体现为不同的形态:由农民定居的村庄所组成的“农村”,牧民生活的荒漠和草原,作为地主阶层权力集合的大型农庄和种植园,抑或是周边可及范围内的另一座城市。这两座城市之间往往是一种和平竞争的关系,但有时候也有可能是一种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就像雅典和斯巴达,罗马和迦太基。由此可见,人类对城“乡”的语境化难免有狭隘之嫌。例如在研究巴西问题时,人们难免会将19世纪的种植园与城市相对立。参见Freyre,Land in der Stadt(1982),第33页及其余多处。如果单纯从城市区别于非城市的极端特征来理解城市,那么辨别一个城市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制定一个规范,明确一个人类聚居地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城市,却是难上加难的。城墙+集市+城市法:在其他文明空间里,这些特征即使在19世纪,也不像前现代西欧城市那样一目了然。居民数量并不是一个可信赖的标准:2000,5000,10000,人口到底要达到多少,才可被称为城市?甚至连各国统计机构也始终未能就“城市”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用统计数据来进行对比,往往并不容易。即使在其他领域,城市的特性也同样存在疑问。目前,一些城市史学家甚至就城市史(urban history)能否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历史学分支的独立学科展开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发展的每一个侧面难道不都是在城市得以呈现吗?此外,对于下述问题,人们也同样看法不一:究竟应当将城市看作一个个拥有不同性格特征和特殊“精神”的社会空间,还是应当更多地视之为城市化宏大进程随机变幻的表象呢?参见H. S. Jansen,Wrestling with the Angel(1996)。城市史与城市化历史是相互并行、形式各异的两种视角:前者关注的是每一个城市的形貌,而后者所看到的则是近代史乃至整个人类居住史的重大趋势之一。Bairoch,De Jéricho à Mexico(1985),第63页,第129页及下页,作者在谈及古代东方时已采用了城市化这一概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城市的正常形态与特殊形态
  • 城市模式
  • “石质化”与普世性
  • 19世纪的趋势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 城市与工业
  • 顶级城市
  • 城市人口:东亚与欧洲
  • 城市等级体系
在“去城市化”与超增长之间
  • 城市的萎缩
  • 超增长
  • 城市体系
  • 网络与枢纽
特殊城市与一般性城市
  • 圣地、海滨城市与矿山城市
  • 首都城市
  • 皇城与首都
  • “惊悚之城”(Shock city)曼彻斯特
港口城市的黄金期
  • 港口城市的崛起
  • 独立世界——港口
  • 铁船与铁路
  • 港口的社会百态
殖民城市:通商口岸和帝国都市
  • 加尔各答与河内
  • “殖民城市”的理想范式
  • 隔离
  • 殖民地的西化
  • 城市的自我西化
  • 非殖民式繁荣:汉口
  • 帝国城市
内部空间与地下空间
  • 城墙
  • 铁路的入侵
  • 行人与马匹
  • 有轨电车、地铁和汽车
  • 贫民窟与郊区
象征、美学与规划
  • 惩罚与异国情调化
  • 调整型与设计型城市规划
  • 豪斯曼的巴黎与鲁琴斯的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