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总有某些人类群体自觉高人一等。下文参考书目:B.Barth/Osterhammel,Zivilisierungsmissionen(2005);Mazlish,Civilization(2004);关于南亚内容参见Fischer-Tiné/Mann,Colonialism(2004)。精彩概述参见Costa,Civitas,卷3(2001),第457~499页。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定居的蔑视游牧的,识文断字的小看目不识丁的,放牧的瞧不起狩猎的,富人轻视穷人,行复杂祭礼的鄙视“异教徒”和信仰泛灵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野蛮粗粝到精致文雅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观念在世界各地区和人类各时期都很普遍。若干语言中用来表述该观念的词语均大致相当于欧洲普遍使用的“文明”概念。这一概念只有在与其对立概念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中才有意义。只有在消除了“野蛮”或“野性”的地方才会有文明。文明需要其对立物的衬托。如果“野蛮”在世界上消失,那么就失去了文明人在自鸣得意时用以攻击他人或忧心忡忡时用以自我防御的评价需求标准。文明程度较低者作为文明大戏的观众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对文明与否的认定不全然是一个自我认定过程。文明人需要他者的承认,承认可以出于各种动机。文明人最受用的是他者的敬慕、崇拜和默默感恩,必要时也能容忍他者的羡慕和嫉妒,而野蛮人的仇恨和攻击性则是所有文明都不得不提防的。文明人进行自我观察,并观察以各种不同方式向文明人看齐的他者的反应,文明人的价值感来自这两种观察的相互作用。而且文明人清楚地知道自身的文明成就面临持续的威胁。一次蛮夷的入侵或一场国内野蛮人的暴动随时都会让文明人的成就灰飞烟灭,而更大的威胁在于,道德追求、文化创造欲和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失去了动力。在中国、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传统上人们用宽泛定义的“堕落腐化”概念对此做了概括:若骥骜之气尽,则运道(fortuna)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