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空间转向”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报告页数:
58页
报告大小:
1.16 MB
报告字数:
41221字
所属图书: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观念,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领域,对哲学、文化以及艺术、美学和意识形态等主题的探讨体现出比传统马克思主义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兴趣。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而呈现的这种“边缘性”使得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西方社会现实和理论话语的变迁,进而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在西方知识话语中的重要地位。反过来,西方知识话语也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幽灵”的游荡而呈现出生机与活力。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空间转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积极推动和参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传统与其他话语交织而实现自身空间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对空间性的一种唯物主义的阐释)使其与具有权威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相抗衡,一定意义上,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才使得长久以来被历史决定论压制的“空间”浮出水面,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

社会空间异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景观空间
  • “景观空间”与城市化
  • 作为“异化”和规训工具的城市化
第二节 社会空间
  • 城市空间
  • 全球空间
  • 资本主义与空间问题
第三节 身体空间
  • 身体的空间化
  • 空间的身体化
第四节 网络空间
  • 网络空间的兴起
  • 网络空间的功用
第五节 “第三空间”
  • 索亚与“第三空间”的提出
  • “第三空间”的基本内涵
第六节 “异托邦”
  • 福柯与“异托邦”的提出
  • “异托邦”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