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文化差异与共同价值:对东西方“好公民”概念的批判性审视

作者:
金玟江(MingkangKim) 陈国清 林可 檀传宝
出版日期:
2018年4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1.06 MB
报告字数:
22235字
所属图书:
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17:公民权利意识与教育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0年3月,冒着暴风雪,我和丈夫离开了我们在韩国的家,搭乘飞机去澳大利亚。我们的航班延误了,因为飞机必须清雪之后才可以起飞。不过,最终我们降落在悉尼时,迎接我们的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来到悉尼大学,被任命为人类发展与教育领域的讲师。在那个时候,这一迁移对我来说是个相当大的挑战。我离开了那熟悉的韩国文化,这个文化自我出生就伴随我,并支撑着我在首尔大学获得助理教授职位。而在这次文化迁徙中,我迁移到一个新的国家,接触到新的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在这里我需要用英语而不是韩语任教。

关键词:

文化差异共同价值东西方“好公民”概念批判性审视

作者简介:

金玟江(MingkangKim):悉尼大学社会与教育工作系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民与道德教育。

陈国清:

林可: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Educ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IOE),并担任该校兼职讲师,教授本科生课程“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itizenship and PSHEE”, “Education,Values and Society”, 硕士生课程“UCL Global Citizenship Programme”。同时担任UCL-IOE“教育与民主公民身份国际研究中心”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民教育与德育、媒介素养教育、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檀传宝:安徽怀宁县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是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德育原理》编写项目第一首席专家。截至2017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20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德育美学观》(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教师伦理学专题》(2000、2010)、《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2012)、《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为幸福而教》(2015)等10部,以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2003、2009)、诗集《落槐花——微信体·乙未诗画》(2016)。主编、合著有《公民教育引论》(2011)、《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16)》(2016)、《学校德育诊断案例研究》(2012)、《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2012)、《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要览》(2013)、《中外德育思想流派》(2015)、Educating"Good" Citizen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15、《教师专业伦理的基础与实践》(2016)、《培育好公民——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2016)等。其中《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美学观》、《公民教育引论》等著作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学术奖励。

文章目录
·引言
·东西方“两种本体论”和“两种好人”典范?
·动态和变化环境中的“好公民”(The Virtuous Citizen)
·超越文化相对主义,走向文化多元主义
·避免进化心理学的陷阱
·好公民和我们共同的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