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历二十年的沉痛反思,中国人始稍知世界大势,明白必须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一些长处。于是有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人们逐渐形成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至甲午战争惨败之后,中国的先觉分子更认识到,单是学习西洋的船炮、制械、科技、工艺等,远不足以救贫弱,进富强;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才可望完全避免危亡之局,渐达独立富强之域。于是始有维新运动,始有反满革命;继之有新政,有立宪运动,有前赴后继的革命起义。最后,终因清朝廷不肯认真实行改革,乃使人民大失望,革命党与立宪派皆成清朝廷的掘墓人。从1895到1911年,十七八年中,中国之仁人志士都围绕着政治变革,或诉诸暴力革命,或诉诸和平改革,总期以某种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代替已延续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达到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并使国家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近代化之路。这是一个以政治革命为中心的大变动时期,其间改革与革命交相跌宕,一切文化现象无不显示政治问题的折射;一切先进的中国人日思夜想,焦思苦虑者皆在于此。搞实业为救国,兴教育为救国,学科技为救国,而救国之核心关键在改专制,兴民权。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不过是可供选择的途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