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六大至六届六中全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首次被学术肯定及其广泛传播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
报告页数:
47页
报告大小:
925.49 KB
报告字数:
43504字
所属图书: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也就从党内合作转向了革命斗争。随着国民党政府掀起“清党”和镇压行动(最初是“白色恐怖”,后来是“剿共”战争),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随着“宁汉合流”解决了国民党的内部分歧以及之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在形式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便取代北洋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并成为中国新的中央政府。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党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 (一)六大之后的李立三:阐述中国社会性质理论
  • (二)六届三中全会后的王明:批评李立三的社会性质理论
  • (三)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博古:“半封建的势力”还统治着“殖民地化”的中国
  • (四)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张闻天:批评“取消派”“动力派”的资本主义社会说
  • (五)在莫斯科的王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六)“离开了中央”后的瞿秋白:“中国的经济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从学术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
  • (一)论战之外的李达:“由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二)“新思潮派”:王学文、潘冬周“最先规定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性与半封建性”
  • (三)“新思潮派”之后:刘苏华、何干之等提出“目前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