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系统建构与最终确立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大小:
796.92 KB
报告字数:
31424字
所属图书: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撤离了瑞金及其附近地区,离开了中央苏区,实现战略大转移。经过了万里长征的跋涉,一年之后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抵达了陕北。党和红军依然处于严重的困难之中,与此同时,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再加上苏联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逐渐改变其对中国政策,于是共产国际也开始转变其方针政策,尤其是1936年8月15日,时任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给中共中央的指示电,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策略方针。最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36年底发生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使国共双方重新坐到谈判桌面前。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不久,国共双方正式建立了统一战线,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十年的兵戎相见的日子,走上共同抗日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自遵义会议之后,军事领导地位逐步提升。到达陕北一个月后(即1935年11月初),毛泽东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实际上都成了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杨奎松:《关于长征途中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确立问题的再考察》,《苏区研究》2016年第4期。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党的领袖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采纳与建构
  • (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
  • (二)《矛盾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 (三)《毛泽东对抗大三大队临别演词记录》:“中国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 (四)《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现存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知识分子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响应与认同
  • (一)陈伯达: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现状
  • (二)杨松:中共确认“中国社会经济性质”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成绩
  • (三)张如心:“两半论”是毛泽东“发展创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例证”
  • (四)陈伯达:由“封建的中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
  • (五)叶护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写入党的决议并成为定论
  • (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现阶段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二)七大:“两半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之一写入党章
  •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成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