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要素分析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
报告页数:
64页
报告大小:
975.38 KB
报告字数:
57831字
所属图书: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自主创新过程金民卿:《把握思想发展机制 推动当代理论创新——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金民卿教授》,《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122页。。这里的多要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互动的实际历史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系统中,主体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发动者、实施者和推进者,主要包括知识分子、理论家(即杰出的知识分子)、党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等。客体是指被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被结合的对象,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客体与中国实际这一实践客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客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矛盾,于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展开,并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讲,这一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客体)认识中国实际(实践客体)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和形成中国理论的过程。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谁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共产国际与中共认知活动的关系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含义和特点
  • (二)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 (三)共产国际与中共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知
不同时期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的联动
  • (一)1921~1928年:党的领袖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 (二)1928~1938年:党的领袖主体领导知识分子主体进行论战
  • (三)1938~1949年:知识分子主体的学术观点上升为党的理论成果
主体与理论客体的互动:唯物史观成为党认识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武器
  • (一)不同时期主体强调或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
  • (二)党在社会性质问题认知上突出对唯物史观的学习与运用
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党的社会性质认知与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的关系
  •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 (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何时成为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 (三)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
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促成“两半论”的产生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相结合的过程
  • (二)“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