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学”“康教”一体两面,构成了“康党”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时人不但对“康学”“康教”的反响大不相同,而且对“康学”的不同内容也有不同的反应萧公权认为,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对变法的影响,大致和宣称孔子改制所得的后果相同。康氏一提出宗教主张,士大夫们立即群起反对”(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第101页),这与本文的结论不大相同。时人一致反对的并非孔子改制,即本文所说的“康学”,而是孔教,即本文所说的“康教”。。一方面,由于“康学”的不同部分问世的时空条件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康学”问世后所引发的社会反响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上。前者虽离经叛道,但因其问世较早,且其内涵与政治距离较远,因此在其问世之初,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学术政治纷争。而后者却不同,当其问世之际,戊戌变法风起云涌,其鲜明的改制主旨很快引起了反对派的批评与责难;相反,部分变法派却因康有为借“素王改制”倡导变法而对康有为肃然起敬。另一方面,由于“康教”不符合中国国情,且其中透露了康有为的创教野心,因此受到时人的一致批评与质疑。变法派官绅对“康教”的批评与康门师徒为维护“康学”“康教”所表现的结党做派,最终成为康门师徒与变法派官绅关系疏离的重要原因。为了论述的方便,本章主要考察前者,即时人对“康学”的态度异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透视戊戌时期学术与政治纷争背后的复杂内涵;对于后者,即时人对“康教”的态度,因其与《时务报》颇多关系,故放在第三章中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