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朱海龙

  • 机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 简介:

    新疆塔城人,博士,副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道德心理与文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市社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Ethics in Progress Quarterly、《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江淮论坛》以及权威报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译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

    男 所属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合作导师:李培林 在站时间:2011.12~

  • 图书
  • 文章
  • 多元文化与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
    朱海龙2017年12月出版
    毋庸置疑,多元文化已经是当代不可逆转的文化生态,其影响力早已随着全球化的推波助澜突破了一国、一族的有形边界,悄悄渗入无形的心理疆域,而隐匿于多元文化背后的价值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弱化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价值判断,令他们常常陷入似是而非,不知其可的纠结境地,热衷做“好好先生”,凡事皆可的大学生有之,力主“排斥一切”的具有文化极端主义倾向的大学生有之,宣称远离“烦心”的道德价值抉择,沉溺于“快乐至上”的也有之,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接踵而至,成了游荡全球的“道德病”,不但影响了社会道德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国家意志的传承,也滞缓了大学生幸福人生的建构,于是,中国这个有五千多年深厚文化积淀的东方古国和美国这个缺乏文化传统却具有惊人文化生产力的大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道德教育重塑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启了2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的征程。有鉴于此,本书紧扣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多元文化为语境,以价值和行动为主要线索,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德育的当下境遇、内容、体制、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比较,客观分析二者的优势与不足,力图发现摆脱大学生德育低效的规律性方法,以便促动德育实效性的提升,也为我国建构适应多元文化时代、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新模式提供可鉴之策。笔者认为,步入21世纪后,中美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都在向德性伦理方向明显倾斜,以发源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为精神主旨,力主恢复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价值,使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具备应有的生活气息和本真的文化态度,满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抵御价值相对主义的“瓦解”效应。同时,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也给中美两国的德育交流、比较、学习、借鉴提供了有效平台,中国可以借鉴美国“接地气”的道德教育模式,学习法制先行的德育理念,美国则能体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为滋养本国大学生的文化资源。二者理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互通有无,而这也是中国未来建构以大学生最终幸福为终极价值目标,以道德核心价值为主旨,高校、家庭、大学生和社会密切联合,颇具开放性、灵活性、亲和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必经之路。本书共分二篇八章,其中价值篇三章,行动篇五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内容和目标,梳理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多元文化语境下价值相对主义的解构功能令道德绝对价值渐行渐远,却让道德核心价值与大学生作为“人”的应有地位逐日陨落,急需道德教育破解困局,经过艰难的价值跋涉,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不约而同地迈向了追求德性、恢复“人”性的改革征途。第三章,通过对中美不同时期三个重要德育文本的微观分析,清晰把握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方向:恢复大学生作为“人”的应有主体价值,通过道德教育造就他们的幸福人生;回归源发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引领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精神主旨。第四章,中美都以切实的德育改革行动积极回应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诉求,尽管两国道德教育从内容到体制都呈现“有形”与“无形”的差异,也有着各自的不足,质疑和阻碍一直与改革行动如影随形,但中美始终在革新进程中不遗余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第五章,讨论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相互学习借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国理应秉持批判与反思的态度互通有无,无论是“接地气”的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还是倾心于价值超越的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现实中都值得对方省思和借鉴,它是促成双方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第六章,基于假设的实证研究,实验假设源自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仁”“礼”“信”,不但中国大学生认同,美国大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可,二者呈现相关性,实证研究运用自编问卷,经过对大样本的中美大学生施测,证实了相关假设,说明我国的道德核心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绝对意义。第七章,明确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模式建构的现实动力和心理动力因素,提出结合自身特色并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努力实现适应多元文化的时代需求,以高校、家庭、大学生、社会密切联合为主要特色的新德育模式的设想。第八章,展望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前景,把握道德现实和道德理想的结合点,在追求大学生幸福道德人生的遥途中需要始终怀揣道德理想,永不停息地奔走在尚未完结的漫漫征途中。
  • 多元文化与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结论
    2017年12月 出版
    “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导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先贤笔下的言简意赅从未遮蔽对道德价值的深刻解析,一目了然,“道德”即人之正途,社会之无形准则,它的意义在多元文化风起云涌、价值相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尤为凸显。而笔者正是在此番语境下展开研究的,客观上,本书观点若能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有些许裨益便是对学术研究的最好回报。
  • 多元文化与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2017年12月 出版
    赫尔巴特(Herbart)曾言:“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任何人否认这一点,他对于道德是什么,肯定地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至少在这种地方,他没有发言权。”这段话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灵魂地位,它不仅是历久弥新的教育主题,也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强势崛起的今天,多元文化与价值相对主义等新锐思潮已经冲破了国家和民族、 集体与个人之间无形的心理疆域, 演变成真切而又紧迫的道德教育命题。
  • 价值难题:多元文化与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
    2017年12月 出版
    多元文化犹如一把无形却又锋利的“双刃剑”,轻而易举地斩断了横亘在人们心中已久,对绝对权威耳提面命的遵从,也再没有“西方文明中心论”和“东方文化优越论”的“一元”文化论争,着实令人们体验到如释重负般的阵阵快意。然而,转瞬之间,价值相对主义带来的选择困惑又接踵而至,从价值相对到价值虚无的轻松跨越让世界忧心忡忡,对中美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无形冲击更是不言而喻。
  •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价值回归:文本分析中的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透视
    2017年12月 出版
    直面多元文化视域下各种价值思潮的前赴后继,中美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都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不绝于耳,无论是道德精神还是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都岌岌可危。庆幸的是,历经波折之后的两国都敏锐地把握到突破危机的精神利器,即回归源自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乱象丛生的价值生态中重塑大学生作为“人”的崇高地位,在这艰难征途中,德育政策文本记录了时代的心路历程,它是默默无声的道德智慧,为我们分析、还原、触摸当时的德育情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素材,而道德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成就。
  •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借鉴力量:促动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的另一种视角
    2017年12月 出版
    多元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文化生态,希冀通过消解多元文化冲突来减轻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无形压力只能是一厢情愿,正相反,应该通过全球化的沟通渠道进行文化比较,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掘多元文化生态下的价值资源,为各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提供精神养料。
  • 实证研究: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意义探索
    2017年12月 出版
    文化孕育价值,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孕育着具有超越意义,兼具完整性与高尚性的道德价值,它提倡君子要修养德性,培养理想人格;与他人交往则需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于社会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担当;于自然要有“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和谐意识。就本质而言,道德价值就是维持个人内心和谐、社会规范有序的精神法则。星移斗转,历史的时空几经变幻,早已步入多元文化的话语时代,文化价值的推陈出新俨然已经成为惯性,然而,中国传统道德价值非但没有褪色,还因为其超越性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历史传承与现实诉求的合理交集,融入了国人的精神世界,也被世界奉为圭臬。本章以实证研究方法尝试探寻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普世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