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陈俊

  • 机构:湖北大学
  • 简介:

    湖北大学哲学系教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4级博士生,男,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兼资讯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博士后,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应用伦理学研究。

  • 图书
  • 文章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 编 ; 陈俊 阮航 执行主编 ; 孙伟平 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徐弢 李家莲 副主编 2017年05月出版
    2015~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党和政府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有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幅度提升。可以说,这两年的中国文化发展水平,无论是在社会效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报告》基于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新发展的考察,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这六个方面,总体上描述并分析了这两年我国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评估中国文化新近发展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对2017年中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借此能够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以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增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看到,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文化相关部门,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文化建设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事业费总量显著增长,中央对地方文化项目补助资金再创新高,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文化活动突显特色和亮点,文化品牌化、本土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呈现更加繁荣的局面,无论是文艺产品还是理论成果都有一定增长。文化服务水平稳步向前发展。在文化服务供给方面,政府加大供给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在文化服务消费方面,我国居民文化服务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文化服务消费满意度明显提高。各种媒介各展所长,开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信息传播,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中国文化不仅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中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仍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问题。基于对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描述、分析和评价,《报告》仍然采取分类报告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类报告运用国家权威机构发布和我们组织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和可靠材料,着重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大部分进一步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状况做了具体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文化发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专题报告则主要根据我们组织的“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6)”获得的数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状况、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当代中国影响状况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界定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等建议。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8)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 编 ; 陈俊 阮航 执行主编 ; 孙伟平 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徐弢 李家莲 副主编 2018年05月出版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我国的文化建设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样,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既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也为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这两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普遍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认同和国际影响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投入,文化强国建设力度空前加大,文化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需求、文化供给、文化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本书着眼于2016~2017年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与消费、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对我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两年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估,对2018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中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借此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以增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2016~2017年,我国文化事业的投入持续增长,文化事业费的总额和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国家和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文件,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布局更加明确。文化产业政策导向明确且初见成效,文化产业的总体走势良好,成为宏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供给、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供给、公共文化各分领域的服务供给都比较充分,公共文化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消费水平有所提升,公众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增加。文化产品进一步呈现繁荣的局面,无论是艺术产品还是理论成果都有大幅度增长。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成为中国文化国内传播的主要引擎,相关文化法规与政策保障是中国文化国内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国内文化影响力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文化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多,文化海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国家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凸显,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精英人群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不够高,文化资源城乡分布还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还不健全,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仍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等问题。为了给本书提供首发的鲜活数据,本书编纂单位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每年组织一次“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7年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共收到问卷4238份,调查范围涉及18个省级单位、33个市县级单位和2个调查点。剔除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的问卷以后,有效样本为4204份。本书一如既往,充分利用了这一常规性调查的数据。同时,本书还收入了根据这次调查数据撰写的专题报告《文化建设和发展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研究报告》。该报告从文化建设和发展事业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因素,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践行,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调查报告也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增强文化自信”“加大对网络传媒的监管力度”“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度”等对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政府的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供给”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这表明,当前我国的文化管理和文化供给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书建议,当前应该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强化文化事业管理,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心理保障、内容保障和制度保障。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
    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编 ; 陈俊 强以华 阮航 副主编 ; 孙伟平 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贺艳菊 李家莲 联合主编 2015年04月出版
    正如我们在《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中所阐述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仍然是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即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全面推进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态势;同时,新的文化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也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报告》着眼于2013年以来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个方面,对2013年乃至2014年我国文化最新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对我国文化新近发展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总体上的评估,希望借此能为提高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宏观上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基于对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看到,2013年以来,在以各级党和政府、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明显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交流和传播等取得丰硕成果。在以理论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以及文化生产企业等为主体的文化生产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品和各种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和活跃,质量和品质也有较大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来,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中国文化输出进一步扩大,国家文化形象进一步凸显,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总体描述和分析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报告》仍然采取分类报告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类报告运用可靠材料和数据,分“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大部分,以及党和政府文化建设、社会团体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学术生产、文学艺术产品生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文化需求、新闻传媒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传播、文化发展实力与文化发展竞争力12个方面,进一步对2013年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状况作了具体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专题报告则在大量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文化建设中的红色文化建设、宗教、党的理论建设、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高中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以及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等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试图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事业的理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状况研究报告
    2017年05月 出版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如何使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和精神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本调查的结果显示,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和教育,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普遍提高。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揭示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传统价值观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掺杂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存在模糊之处,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分化,对在全社会形成价值观的共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报告最后建议,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 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研究报告——基于2017年的调查数据分析
    2018年05月 出版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如何使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和精神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本调查报告从文化建设和发展事业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践行,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调查报告也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增强文化自信”、“加大对网络传媒的监管力度”、“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度”、“加大人们的文化消费”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而“政府的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供给”则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度并不十分显著。这表明,当前我国在文化管理和文化供给这两个方面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报告最后建议,当前应该着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心理保障;着力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内容保障;着力加强文化事业管理,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制度保障。
  • 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报告(2015)
    2016年06月 出版
    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本报告拟从中国文化总体实力与竞争力、文化市场实力与竞争力、文化产业实力与竞争力、公共文化消费竞争力、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六个方面总结我国的文化实力与竞争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2013年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报告
    2015年04月 出版
    文化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本报告拟从中国文化总体实力与竞争力、文化市场实力与竞争力、文化产业实力与竞争力、公共文化消费竞争力、文化建设人才和研创竞争力、政府文化建设竞争力、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总体的实力与竞争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