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学科兴趣中心的转移——基于1936~2006年的文献统计

作者:
刘爱玲 史艳艳 陶柯霏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大小:
2.04 MB
报告字数:
7934字
所属图书:
地学、哲学与社会:走向思辨的地学之旅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学科兴趣中心转移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中国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变迁的趋势:学科体系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总趋势上与世界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具有趋同性。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爱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硕士。曾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科学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5部,代表作有《科学社会学导论》和《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多项。

史艳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陶柯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不同时期中国地质科学论文产出率状况
中国地质科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兴趣中心
  • (一)矿床地质学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起步期的学科兴趣中心
  • (二)古生物学和矿床地质学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成长期的学科兴趣中心
  • (三)矿床地质学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复兴期的学科兴趣中心
  • (四)矿床地质学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蓬勃发展期的学科兴趣中心
  • (五)油气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持续繁荣期的学科兴趣中心
结论
  • (一)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从资源型地质科学体系转变为资源和环境并重型地质科学体系
  • (二)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世界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具有趋同性
  • (三)社会需求在决定科学关注焦点转移中具有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是促进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