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特征

作者:
刘爱玲 李强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大小:
1.17 MB
报告字数:
12323字
所属图书:
地学、哲学与社会:走向思辨的地学之旅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基于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因素入手,分析了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认为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被动次生特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爱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硕士。曾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科学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5部,代表作有《科学社会学导论》和《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多项。

李强:(1950—2023) 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后调入清华大学主持社会学系复系重建工作,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在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共计30余部。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曾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组顾问等职务。

文章目录
政治上被动的门户开放导致西方近代地质学输入中国
  • (一)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传播近代地质学知识
  • (二)西方传教士创建书馆翻译地质学书籍
经济需求是推动近代地质学传播的重要动力
  • (一)经济需求刺激外国资本兴办近代矿业企业
  • (二)国外学者的地质考察为近代地质学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实践基础
军事上的发奋图强是中国近代地质学传播的催化剂
  • (一)发展军事工业的需要,促使洋务派致力于建立本国的矿业工业基地
  • (二)晚清近代矿业企业技术落后、依赖外国的状况急需本土地质学人才
文化和教育上的整合是近代地质学知识传播的助推器
  • (一)派遣留学生
  • (二)引进外国学者和工程师
  • (三)自主兴办地质教育
  • (四)学制改革促进近代地质学教育在中国的初步系统化
  • (五)晚清学制改革大大促进了地质教育实践的开展
·地质学学术建制的初步形成,为地质学的中西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