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彭国川

  • 机构: 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 简介:

    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任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常任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为多个部门、区县、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出版专著3部,学术论文30多篇;《关于建设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应构建区域合作共建机制》等40篇决策建议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重庆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 图书
  • 文章
  • 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1)
    张晟 孙贵艳 副主编 ; 彭国川 主编 2021年11月出版
    生态屏障是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是生态安全建设的核心内容。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重庆并强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位于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是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三峡水库是我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关系到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维系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对于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十分重要。深刻认识生态屏障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其特征与功能,进而明确其建设路径,对于指导重庆市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1)》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总报告、绿色屏障篇、绿色产业篇、绿色家园篇。总报告首先研究梳理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功能、建设重点。重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山地—河流为主要特征,核心功能是水质净化确保水安全,还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本生态功能。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修复,构建污染源头控制—过程削减阻隔—修复重建—维持保育等水生态系统调控与运维保障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污染物处理能力。其次,侧重从制度、机制、政策等方面完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强化生态屏障建设的法制保障,构建生态屏障建设的协调统筹机制;完善生态建设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生态安全是生态屏障建设的根本目标,提升生态屏障防护能力是筑牢生态屏障的核心内容。绿色屏障篇主要关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3篇报告。《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定量评估了重庆20年来生态格局的时空演变,围绕生态源、生态廊道等核心要素,提出了重庆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思路与路径。《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保护模式与修复绩效评估》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这个关键敏感区域,综合评估其生态现状、保护模式及修复成效,针对不同功能区提出因地制宜的保护模式。《重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研究》以典型区县自然保护地为案例,深入分析重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政策建议,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筑牢生态屏障的根本路径就在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篇包括2篇报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重庆探索》主要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制度设计以及重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案例。康养产业是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载体产业,《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探索实践》主要研究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基础、路径、重点和政策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绿色家园篇包括2篇报告。《重庆城市绿化建设路径研究》主要分析重庆主城区绿化现状与问题、国内外城市绿化经验借鉴、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体制机制保障。《重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研究》主要探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内涵与特征、基础条件、主要优势、短板与瓶颈,提出重庆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举措。
  • 2019~2021年重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21年11月 出版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重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大功能。目前重庆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等方面依然面临较大压力,需进一步采取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生产生活端严控污染源、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土壤修复和综合治理、保护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质量、强化减污降碳与环境风险防控等措施。
  • 2021年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体制机制研究
    2021年11月 出版
    重庆围绕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重点从制度、机制、政策等视角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屏障建设中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生态用地与资金无法保障、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障碍。为此,在对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强化生态环境立法与制度保障、注重跨域生态环保协调统筹、加强生态用地与资金投入保障、注重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协调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等建议。
  • 2021年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2021年11月 出版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生态源和生态廊道。重庆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北和东南高、西部和中部低的特征;栖息地质量在过去20年里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生态安全格局以森林构成的生态源为主,由呈放射状的生态廊道沿山、林将各个生态源连接。建议加强核心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保护空缺的保护和脆弱生态区的修复。重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有利于决策者出台相应措施,有效引导和限制无序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 2021年重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研究
    2021年11月 出版
    重庆在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存在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划误划错划、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以及保护地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建议完善自然保护地统筹协调机制、科学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执法力度、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关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 2016~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重庆探索
    2021年11月 出版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存在缺乏权威核算方法、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路径较为单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重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了林权改革、“林票”等探索实践。立足当前问题,建议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相关产权制度、建立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
  • 2017~2021年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探索实践
    2021年11月 出版
    加快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是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重庆发挥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体制机制等优势,生态康养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向未来,还应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撑、建设发展试验区、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强化市场营销等举措,加快推进重庆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17~2021年重庆城市绿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1年11月 出版
    城市绿化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在要求。重庆应借鉴新加坡、上海、广州、厦门、杭州、成都等国内外城市绿化建设经验,进一步优化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强化城市绿化苗木供给和提升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强化立法、标准、规划、管理、资金、人力等机制保障,以推进重庆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2021年重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研究
    2021年11月 出版
    推动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重庆对于党中央决定的积极响应。立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内涵和特征,从自身的现实条件出发,汲取典型案例经验,重庆需要重点着力于提升物质文化水平、城乡建设管理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公共服务品质、人文环境品质、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