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1年11月
出版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重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大功能。目前重庆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等方面依然面临较大压力,需进一步采取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生产生活端严控污染源、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土壤修复和综合治理、保护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质量、强化减污降碳与环境风险防控等措施。
-
2021年11月
出版
重庆围绕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重点从制度、机制、政策等视角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屏障建设中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生态用地与资金无法保障、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障碍。为此,在对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强化生态环境立法与制度保障、注重跨域生态环保协调统筹、加强生态用地与资金投入保障、注重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协调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等建议。
-
2021年11月
出版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生态源和生态廊道。重庆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北和东南高、西部和中部低的特征;栖息地质量在过去20年里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生态安全格局以森林构成的生态源为主,由呈放射状的生态廊道沿山、林将各个生态源连接。建议加强核心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保护空缺的保护和脆弱生态区的修复。重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有利于决策者出台相应措施,有效引导和限制无序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
2021年11月
出版
重庆在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存在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划误划错划、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以及保护地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建议完善自然保护地统筹协调机制、科学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执法力度、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关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
2021年11月
出版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存在缺乏权威核算方法、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路径较为单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重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了林权改革、“林票”等探索实践。立足当前问题,建议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相关产权制度、建立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
-
2021年11月
出版
加快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是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重庆发挥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体制机制等优势,生态康养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向未来,还应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撑、建设发展试验区、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强化市场营销等举措,加快推进重庆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1年11月
出版
城市绿化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在要求。重庆应借鉴新加坡、上海、广州、厦门、杭州、成都等国内外城市绿化建设经验,进一步优化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强化城市绿化苗木供给和提升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强化立法、标准、规划、管理、资金、人力等机制保障,以推进重庆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2021年11月
出版
推动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重庆对于党中央决定的积极响应。立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内涵和特征,从自身的现实条件出发,汲取典型案例经验,重庆需要重点着力于提升物质文化水平、城乡建设管理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公共服务品质、人文环境品质、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