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21年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作者:
代云川 张晟 杨春华 彭国川 雷波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1.26 MB
报告字数:
15335字
所属图书:
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生态源和生态廊道。重庆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北和东南高、西部和中部低的特征;栖息地质量在过去20年里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生态安全格局以森林构成的生态源为主,由呈放射状的生态廊道沿山、林将各个生态源连接。建议加强核心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保护空缺的保护和脆弱生态区的修复。重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有利于决策者出台相应措施,有效引导和限制无序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关键词:

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廊道电路理论

作者简介:

代云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农学博士,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经济、自然保护地管理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资源生态与区域绿色发展等研究。担任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专家,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Diversity等国际学术期刊客座编辑,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和《地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主研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5部。

张晟: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水-陆交错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及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研发的针对高落差水位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在三峡库区推广应用,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实施分型、分区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主持编制《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庆市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区域性重大生态保护规划,为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撑。主持或主研国家和省部级及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

杨春华: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RS与GIS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彭国川: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任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常任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为多个部门、区县、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出版专著3部,学术论文30多篇;《关于建设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应构建区域合作共建机制》等40篇决策建议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重庆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雷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环境生态学相关研究。主持或主研各级、各类课题或项目40余项,近年来主要从事重庆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获得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文章40余篇。

文章目录
·重庆地理环境概况
重庆生态环境问题
  • (一)水污染
  • (二)大气污染
  • (三)土壤污染
  • (四)水土流失
  • (五)石漠化
  • (六)生物多样性丧失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数据来源及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生态安全格局识别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核心要素时空演变
  • (一)重庆栖息地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 (二)重庆景观阻力和生态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 (三)重庆关键生态廊道的时空分布特征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
  • (一)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
  • (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成
  • (三)生态安全格局空间演变因素
重庆生态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 (一)加强核心生态源地的管理与保护
  • (二)将保护空缺纳入保护地体系管理当中
  • (三)推进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构建
  • (四)加强脆弱生态区的景观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