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21年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
彭国川 卢向虎 吕红 孙贵艳 李春艳 张伟进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1.14 MB
报告字数:
14445字
所属图书:
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重庆围绕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重点从制度、机制、政策等视角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屏障建设中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生态用地与资金无法保障、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障碍。为此,在对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强化生态环境立法与制度保障、注重跨域生态环保协调统筹、加强生态用地与资金投入保障、注重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协调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等建议。

关键词:

长江上游体制机制生态屏障

作者简介:

彭国川: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任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常任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为多个部门、区县、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出版专著3部,学术论文30多篇;《关于建设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应构建区域合作共建机制》等40篇决策建议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重庆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卢向虎:管理学博士,重庆社会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处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业经济政策。

吕红: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碳中和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孙贵艳: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SA)会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Sustainability、《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出版专著《西部典型贫困地区农村生计变化及相关效应研究——以甘肃秦巴山区为例》,参编《地表过程研究概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6)》等;获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4篇决策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

李春艳: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重庆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相关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3项;出版专著《环境规制对三峡库区绿色发展影响研究》,编著《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案例集》;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决策建议近10篇,获省部级领导批示3篇;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张伟进: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政策供给研究。

文章目录
重庆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政策实践
  • (一)初步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制度体系
  • (二)初步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体制机制
  • (三)初步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政策体系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体制机制障碍
  • (一)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筑牢生态屏障用地保障有待加强
  • (三)筑牢生态屏障资金保障存在困难
  • (四)筑牢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矛盾亟待解决
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的经验借鉴
  • (一)注重生态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
  • (二)注重跨域生态环保协调机制建设
  • (三)注重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 (四)注重生态环境的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 (五)注重生态用地管理
  • (六)注重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完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体制机制的建议
  • (一)强化生态屏障建设的法制保障
  • (二)强化生态屏障建设的协调统筹机制
  • (三)进一步加强生态用地保障
  • (四)进一步加强生态资金投入保障
  • (五)进一步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