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衡》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之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年刊,刊登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诚邀研究会会员及海内外同仁赐教。
本辑内容由12篇论文和2篇其他文稿组成。本辑『圆桌会谈』收录的是第二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针对『[古史辨]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议题的讨论成果,以及吴锐、陈彬彬对古史辨学术成果的评介,期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及个案分析方面提供既是中国的又是哲学的可行方案,这是本刊推出的特别栏目和学术形式。本辑隆重推出特约论文易志刚、王晓兴《读庄》长文,别开生面重解《庄子》,老经典新解释,如同老树新花。
国学论衡 (第八辑)
国学论衡(第十二辑,2022年第2辑)
国学论衡(第十辑)
国学论衡(第十三辑,2023年第1辑)
王晓兴 生于1950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潜心于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的教学研究工作,倡导从中西人论和原创文化的视角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空间。
著有《『仁』何以可能——孔子再认识》(2013)、《『王天下』与汉帝国》(2009)、《雅斯贝斯的世界历史纲要与文化研究的历史视野》(2007)、《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2007)、《人类的普遍正义及其历史渊源》(2007)、《原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2003)、《道·逻各斯与社会历史变动——关于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一点思考》(1998)等代表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