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性与天道的张力——先秦儒家有限性之维

作者:
彭战果 Peng,Zhanguo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
报告页数:
45页
报告大小:
1.65 MB
报告字数:
40410字
所属图书:
国学论衡(第九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所谓有限性,主要指人对自身界限的一种自觉。孔子的有限性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命不可知,二是认知存在边界。这奠定了先秦儒家有限性的基调。孔子之后,思孟学派说明了天与人之性之间存在张力,揭示了德性主体建立的必要性。《易传》则重在表达认知的有限性,蕴含着重视知识的萌芽。荀子主张天人有分,从而强调客观秩序的重要性。这说明先秦儒家一方面并不认为人与天道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也不认为人能完全通达无限和圆满。有限性思想是先秦儒家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儒家有限性天道

作者简介:

彭战果:彭战果,河南商丘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易学、儒释道关系及中国古代身心修炼与转化研究。

Peng,Zhanguo:Professor

文章目录
·前言
周代礼乐传统与孔子的界限意识
  • (一)天命靡常与制礼作乐
  • (二)礼崩乐坏与礼仪之分
  • (三)对礼乐客观性的论证
  • (四)克己复礼与仁的发现
  • (五)认知的限度与知识传递的困难
思孟学派的生存有限性与道德主体的建立
  • (一)天命之谓性与人是被造物
  • (二)尽心知性知天与德性主体的建立
《周易》的虚假错误观及认知的限度
  • (一)阴阳观念的限定义
  • (二)阴阳与神的张力
  • (三)见仁见智和虚假错误的必然性
  • (四)知几与人的超越性能力的悬设
  • (五)知几与知识的建构
荀子的天人有分说与客观秩序的重要性
  • (一)天人有分与主体性的凸显
  • (二)性恶论与道德实践的外在性
·余论:有限性的消失及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