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是在外部冷战与内部从革命向建国过渡阶段的历史性互动中展开的。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中共领导人已经显示出对中国以外的革命运动的关注和热情,他们渴望中国革命的胜利能在全世界、至少也要在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关注、热情和渴望是他们决定在中国境外采取重大行动的巨大动力。描述和分析这个时期的任何重大外交事都需要认真考虑这个历史性的问题,即毛泽东那一代人在中国社会中造就了对革命的长期崇拜,这对新中国外交影响巨大并长时间延续着,冷战与中苏结盟则是他们的革命理念得以付诸外交实践的特殊历史条件。
从蜜月走向对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大洋洲发展报告(2016~2017)
美国研究报告(2021)
1954年出生于重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特邀研究员、英国Cold War History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美国对外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曾应邀在美、欧、日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或兼职教授。出版中、英、日等文字专著多部。代表作《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英文版由美国Eastern Bridge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中、英、韩、日等文字的论文多篇。应邀参加撰写《剑桥冷战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并获北京大学2002年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