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赓续网络强国重任 建设适宜未成年人成长的互联网生态——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作者:
季为民 杨斌艳 刘博睿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大小:
1.35 MB
报告字数:
22305字
所属图书: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报告综述了过去一年来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网络运用概况,结合调查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文化、职业选择和网络社群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引导与网络素养情况进行了分析,洞悉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主要问题:网络对未成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指导有限;网络运用呈现城乡差异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网络素养教育不平衡,任重道远。建议明确未成年人赓续网络强国重任的主体地位,并达成社会共识;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重视并解决网络城乡差异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数字关怀,弥合数字鸿沟;持续关注技术迭代和智能产品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推进未成年人群体健康学习、使用网络新技术;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关键词:

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网络强国网络素养互联网生态

作者简介:

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杨斌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主任、传媒调查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舆情与社会治理、新技术与传播、青少年与互联网。2010年起参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该项目已出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9部,完成多项对策研究。2016年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刘博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2019级博士生。

文章目录
未成年人在网络生态系统的地位及其网络运用概况
  • (一)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主体
  • (二)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基本状况
未成年人的网络文化、职业选择和网络社群
  • (一)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影响深远,互联网相关职业成为未成年人目标职业
  • (二)社群呈分众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因人(物)聚群”特点显著,资本操控下网络社群走向线下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引导与网络素养
  • (一)未成年人具备基本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 (二)学校网络素养课程开设不足,未成年人对相关法规了解较少
  • (三)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指导作用有限,父母是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时优先求助的对象
  • (四)网络素养教育需要深入研究、全面推广,培育良好网络素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主要问题
  • (一)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不良影响的认知集中于视力、运动量、行为习惯等方面
  • (二)网络运用对未成年人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需要长期关注和研究
  • (三)网络运用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导致了网络城乡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对留守儿童网络运用状况应该高度关注
  • (四)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问题依然严峻,网络和现实深度融合可能加剧网络欺凌
  • (五)网络素养教育推广发展不平衡,相关工作任重道远
对策建议
  • (一)未成年人是网络强国的重要力量,明确其地位和使命应成为社会共识
  • (二)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
  • (三)加强数字关怀,弥合数字鸿沟
  • (四)持续关注技术迭代和智能产品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推动未成年人群体学习最新技术
  • (五)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