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观”的哲学

作者:
张丰乾
出版日期:
2018年4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59 MB
报告字数:
10622字
所属图书:
国学论衡(第七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观”的行为统摄耳目,贯通主客,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观”不是普通的视觉,而是“谛视”。要紧的勘察活动亦称之为“观”。作为哲学概念的“观”不是纯粹的名词,而是“动名词”。“观”的哲学,其内容包括“观”的依据,如“以道观之”“以我观之”“以心观之”或“以物观之”;“观”的主体,如“我观”“他观”“童观”等;“观”的对象,如“观其妙”“观其复”“观天之神道”“观乎天文”“观乎人文”“观我生”“观其生”“观国之光”“观世音”“观自在”等;“观”的方法,如“静观”“旁观”“反观”“窥观”“中正以观”“仰观俯察”等;“观”的结果,如“天地万物之情可见”;“观”的意义,如“会通”“超越”“体悟”;“观”的等边界,如“不欲观”“不可观”等。《周易》之中的卦象,既是“观”的系统性的结果,又是“观”的系统性的工具,而《易传》的阐释,则集中体现了“观”的哲学:如“观其象”“观其变”“观其会通”,等等。基于“观”的哲学(思维及行为),天地、鸟兽、自身、外物的特征、属性及相互关系,都可以通过归类象征的“伏羲思维方式”来把握。《易传》所言“大观”,是“伏羲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对后世的政教文化影响深远。

关键词:

可观大观静观反观谛视仰观俯察

作者简介:

张丰乾:张丰乾,1973年生,男,甘肃古浪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研究。

文章目录
·仰观俯察
·观:审谛之视
·由“观”而见
·政教之柄
·“反观”“观穿”“通观”